“雖然我早有此意,但董卓以來,豪傑並起已成天下大勢。”沉吟片刻,燕綏問郭嘉:“君可記得昔年張角之言?”

郭嘉腳步微頓:“莊主指的是?”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這是張角起義時候宣傳的口號,廣為人知。

見燕綏的神情似有意動,郭嘉直言不諱道:“嘉看過太平道的教義,太過虛無縹緲。張角不過是趕上了旱澇災害和瘟疫橫行的時機,才得以快速發展。”

太平道信奉黃帝和老子。仗著年代久遠不可考,張角大肆宣揚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

太平道要建立起無饑寒病災,更無詐騙偷盜的世界,要人人幸福和樂,但這和空中樓閣又有什麼區彆?

郭嘉話鋒一轉:“張角一開始順應民心,亦有可取之處。太平教的教徒有幾十萬人,張角謀反,一呼百應,巔峰時教眾甚至百萬。”

若不是後麵自亂陣腳、失了民心,黃巾賊也不會如現在這般,在豫州和司隸州等地被人人喊打。

“奉孝說得沒錯,張角有許多可取之處,從核心的教義、符水治病來看,隻要得到了民心,便可一呼百應。”

沒辦法,東漢末年實在是太苦了,就算太平道再虛無縹緲,也能給他們希望。燕綏道:“現在青州和揚州的黃巾依舊鬨得厲害,尤其是青州有幾十萬之眾,若是能夠收服他們,何愁霸業不成呢?”

而且比之張角的人人無饑寒的美夢,她可是踏踏實實地在提高生產力、降低百姓生活成本,從思想追求和實際行動來看,應當更容易收服青州黃巾。

“莊主彆忘了,拿著鋤頭的平頭百姓,哪是朝廷訓練有素的軍隊對手?”郭嘉道:“蟻多咬死象也隻是在作戰初期,打朝廷一個措手不及罷了。”

“缺乏軍事經驗和分散作戰的確是張角的致命短板。”燕綏思忖說:“但青州人多地廣,若是能夠收服,取精銳收編為兵,其餘在當地屯田,便可成為我們穩固的後方。”

郭嘉眉頭微蹙:“莊主的意思是?”

燕綏道:“許褚、趙雲等人捷報頻傳,何不趁機向朝廷主動請纓討伐青州黃巾?此舉應當很容易通過。”

要發兵青州,朝廷必然授予青州高官,以使出兵名正言順。而且青州這地兒已經被朝廷半放棄了,恨不得有人來接了這燙手山芋。

郭嘉搖頭:“莊主彆忘了,眼下的軍隊既要守衛潁川,防備西涼兵,亦要防備各地諸侯劫掠,就算對豫州刺史孔伷取而代之,亦餘力不多。”

豫州無險可守,又有不少富庶的郡縣,抽調出去的兵力不能太多。然而兵力太少,就隻能擊潰黃巾軍,無法收編和管理他們。

燕綏唇角勾起:“但青州黃巾有信仰啊,見得神跡,雖不見得當即拜服,但必有虔誠信徒歸附於我們。”

邊打邊收,就算是派去的人少都沒關係。

“莊主難道要親身前去?”郭嘉皺眉。

要展示神跡的話,隻有莊主上陣了。

燕綏頷首:“我正有此意。”施粥、撒糖、發射一發火箭炮,籠絡一些人心。

“來日方長,莊主何必著急?”郭嘉建議道:“且先在豫州站穩腳跟。更何況,青州和豫州之間還隔著一個如人手肘的兗州,繞過去不可行。”

因為有泰山山脈,兗州耕地麵積並不大,根本無法與豫州、徐州、冀州等平原地區的州相提並論。但兗州背靠冀州,西麵就是以首都洛陽為中心的司隸州,南麵則是物阜民豐的豫州和徐州,更把持著進軍青州的要道。

郭嘉大概猜到了燕綏焦慮的根源:“此番諸侯討伐董卓,莊主不必壓力太大。”

“那豈不是讓人失望,眾人皆盼著我匡扶漢室、驅除奸佞。”燕綏搖頭:

“奉孝有所不知,若不趁著聯軍發兵時殺了董卓,洛陽百裡皆會化為焦土。所以我才想著快速大量地收編青州軍,屆時討伐董卓,底氣更足。”

“莊主……”

燕綏正要尋人拿主意,找奇計頻出、藐視皇權的郭嘉是最合適。

“奉孝早就鐵口直斷諸侯心不齊,反董難成大事。”

燕綏讓許褚和周泰等護衛先行,自己則繼續透露後世發生之事:

“但諸侯齊頭並進必讓董卓心生畏懼,其大概率會遷都西安。若不阻止,董卓一把火把經營一千多年的古都洛陽燒了,洛陽周圍百裡化為焦土,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沒有人跡。”

其實董卓西遷,文武百官和洛陽百姓的下場不言自明,但這樣的殘暴程度也太喪心病狂了。

“嘉先前也在考慮這般可能,”行軍打仗,對方聞風而跑和堅壁清野,己方很難控製:“各路諸侯中,嘉許能說動幾路同莊主共同截殺西涼兵。”

郭嘉凝神道:“自古以來,堅壁清野、心狠手辣者不計其數,為了阻攔關東諸侯,董卓及謀士必火燒洛陽。這火易起難救,容嘉想想破解之法。”

“放火容易,撲火難啊。”燕綏重重歎了口氣。

除了刺殺董卓外,她想不出更好救洛陽百姓的法子。

幾十萬人,在被強迫西遷的路上,被殺死、餓死、累死者不計其數。

然而就算殺了董卓,其部下也很可能趁機放火逃亡,遭殃的依舊是古城洛陽和百姓。左思右想,燕綏實在沒有良策。

“我想,破局還是在呂布身上。”郭嘉想了想:“此事還要和文若合計一下。”

“好。”

說出來心口的重擔,燕綏覺得輕鬆多了。

郭嘉隨即話鋒一轉:“後麵之事,不知莊主可想清楚了?”

既然今天話已經說到這份上了,燕綏直言道:“漢靈帝昏聵無能,擔不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如今天子暗弱,八九歲的孩子,更是無從指望。”

提到東漢末年的君王,燕綏一臉的不屑:“天子無能,大權必定旁落,然——”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雖說漢室傾頹,但擁躉者不計其數。”

雪地裡的兩人不約而同開口。

燕綏忍不住笑了:“奉孝真是我的知己啊。”

郭嘉道:“與其政權落入他人之手,不如莊主早日謀之。他日董卓身死,莊主收服呂布,便可伺機挾天子以令天下。”

言談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