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綏笑著回答說:“所謂活字印刷,顧名思義,字不固定在板上。每個字都是單獨雕刻的,需要的時候就把他們按照字句擺放在一起,湊出一頁來印刷。”

“這樣,印刷之時隻要把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木框內,排滿一框就能成為一版,不需要逐頁雕刻了。”戲誌才一思忖便了然,他驚喜道:“莊主一言,真是讓人如撥雲見日,尋常人等哪有這等創新之法?”

燕綏淺笑道:“誌才先不要高興得太早。”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現代人幾乎無人不知。燕綏在讀書時,還在學校的活動課上親自體驗過。正是因為這份體驗,她才沒有將活字印刷應用於新開拓市場。其實曆史上,活字印刷也是曆經千年,直到清朝才得到大規模的應用和發展。

因為不管是泥土煆燒後製成活字還是木活字,都有一個顯著的缺點——文字排列不齊、墨色濃淡不一。這樣印刷出來的書籍顯然不夠美觀和吸引人,士子恐怕寧願自己手工抄寫,也不願意花錢采買。

郭嘉搖著扇子道:“豈不是要先雕刻出來上萬個活字,一開始就很麻煩?”

燕綏頷首:“奉孝說得是,得先把所有常用的活字刻出來。”生僻字可以用到的時候再刻。

“製作單個字啊,這樣就能隨時拚板了。”郭嘉挑眉,不得不說這是個彆出心裁的法子,之前竟是從沒有人想到過:

“莊主時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既然不是一開始就用活字法,看來此物還有其他短板?”

郭嘉還真是了解自己,燕綏指出:“沒錯,首先是活字的膠泥或者木塊容易損耗,其次是印刷的成品不及雕版印刷美觀清晰,木活字在排版的時候要不斷塗染料和烘乾,容易歪斜變形和拓印不清。”

戲誌才若有所思:“莊主,若是換了彆的材料呢?”

這燕綏就不知道了:“銅的導熱性好,或許我們可以試試。”宋朝就以銅活字印鈔,想來效果不錯,不然抵不住大量印刷鈔票供民間使用。

“其實雕版印刷對板麵也有消耗,”戲誌才想了想道:“木頭染墨後會膨大變形,一般印刷兩百張就要重新雕版了。”

“木頭的使用壽命還是太短暫了。”一聽隻能用兩百張,和想象中差距甚遠,燕綏眉頭就蹙起來了:“不管是雕版還是活字,我們得改良一下這樣的木板印製了,起碼要輕輕鬆鬆能印上千張才行。”

戲誌才思量著:“銅也不便宜啊……”

燕綏財大氣粗道:“但金屬不會印了一千字就變形,一勞永逸的法子其實很適合我們田莊。”

自己也負責冶煉,明日就可以取原料來鑄模嘗試,戲誌才說乾就乾,應道:“莊主說得是,鐵和銅說不定能用上萬次都不變形,明日我就先雕刻一百個常用字。”

郭嘉以扇尖抵住下巴,淺笑道:“莊主有沒有想過,若是用活字,有一樁事現在就要準備起來了。”

燕綏奇道:“什麼?”

郭嘉從容提醒:“活字排版,需要工匠識字。”

刻字不需要人事,就像是畫畫一樣。隻要匠人對著文人筆墨刻就行了,排版卻需要人理解其中的意思,識得每一個字。

戲誌才長歎:“我竟是沒想到,工匠哪有幾個讀書認字的?”

而且因為白天上工勞累,工坊裡去上夜校的除了徐庶,根本就寥寥無幾。

“這個好說,以後在莊裡規定,學生都要去印刷坊實習好了,勤工儉學嘛。”

燕綏對策想得很快,白天本來學生就要做各種農活,讓他們去印刷坊還不用曬大太陽,再把工作時間定短一點,就不會有人抱怨了。

“不過他們都不及老匠工手藝熟練,”戲誌才遺憾道:“自從莊主下令做管事必須要識字開始,有些年輕人是卯足了勁兒讀書,但匠人更喜歡靠自己的手藝過活,大多人寧願賣力氣也不肯去學習。”

燕綏了然:“覺得讀書太難,自己不是那塊料對嗎?覺得讀書也是子女的事情,對不?”

戲誌才無奈道:“是啊,我勸說都沒用。”

“這是畏學的心裡,你勸說當然不好使,在他們眼裡你從小讀書就好,屬於有天資的一類人。”學霸自然不知學渣的苦,燕綏道:

“打個比方,比如我送奉孝的燈,誌才想過要做出來同樣的麼?”

“那燈上技術和我們有雲泥之彆……”戲誌才話說到一半,就懂了燕綏的言下之意。

燕綏含笑看著他道:“沒錯,因為打小就習慣了,所以我覺得燈的原理簡單,對你來說卻很難。要消除這樣的畏難心理,不是簡單的話語激勵便能管用的。”

“所以……”戲誌才斟酌道:“莫非要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非也。”燕綏唇角微彎,看向郭嘉:“奉孝覺得該怎麼樣?”

郭嘉簡明扼要道:“當罰。”

“的確是這個意思,”燕綏笑道:“但又能讓他們不覺得自己被罰,免得心生怨懟。”

不但戲誌才,郭嘉也感興趣起來:“願聞其詳。”

“同所有人闡明活字印刷的重要性,再將印刷坊的工錢拆分為基本工錢和績效。”燕綏挑眉:“隻有完成當天的識字任務,才能拿到績效。”

她補充道:“可以從簡到難,消除匠人的畏難心理,比如第一天就讓人學自己的姓名,這樣便能拿到績效了。如果完不成績效,就隻能拿比之前低了一成的基本工錢。”

燕綏話語剛落,郭嘉就拍起手來,讚揚道:“莊主若是不能成為巨賈,簡直天理難容呐!”

“我就當誇獎收下了,”燕綏笑著說:“就是這樣的法子麻煩些,好在莊子裡的匠人不超過百數,每天結算也不算煩,隻要誌才有信得過的人監督就好。”

“若是讓人渾水摸魚了去,反而不美,”戲誌才拜服:“莊主才思敏捷,今日所說的活字和績效之法,真是人大長見識啊。”

燕綏笑道:“不過,過年後我們還是要提高工匠的整體待遇。

郭嘉哦了一聲,疑問道:“為何?”

“因為工農都是我們身後堅實的基礎,我們要提高工匠的地位,不能讓工匠智慧的成果流失。”

工匠大都沒有土地和住宅,隻有一雙勤勞致富的手,社會地位還低下。然而他們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