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撲熱息在現代就是一種常用的解熱鎮痛藥,在沒有抗藥性的古人身上見效則更快。

服下去半個時辰,小女孩的症狀就在減輕了。燕綏命人拿了兩個蒲團,讓兩人在陰涼處坐著,又讓人取了碗小米粥給女孩服下。

小半天後,在老嫗驚喜的眼神中,小女孩神奇般退燒了,神情輕鬆了許多,開心笑著和眾人道謝。

燕綏又給了老嫗一藥片,讓她們帶回去晚上服下,鞏固一下藥效。

老嫗拉著孫女連不迭地磕頭:“謝莊主救命的大恩大德!日後您若有任何吩咐,老身一家必銜環結草相報!”

燕綏連忙上前扶住:“使不得,老人家不必多禮。”

老嫗回家的路上更是感恩戴德地宣傳雲夢田莊莊主的秘藥。小女孩從虛弱變得活潑一路上的人有目共睹,經過這一真人真事的宣傳,更多的人前來求藥了。

係統好感度上漲很快,燕綏略一思忖,便覺得這是個絕佳的機會。以前采購糧食種子賒欠了太多積分,兌換的藥物有限,隻是用在莊子裡。

如今不如賒欠20000積分,兌換上千片撲熱息,著手下打著自己的名號在整個潁川郡救死扶傷。

橫豎現在係統積分-95000左右,就算兌換完藥片,也有一定的空間在緊急時刻兌換物資應急。

至於負債增加,係統又要用血淋淋大字控訴,燕綏則直接拋諸腦後了。作為金融行業的社畜,最習慣的就是協助企業舉債搞建設了,全國各地的城投公司,不負債才不正常呢。

唯一她阻止買買買腳步的,隻有那高昂的利息了。但藥片回報匪淺,說不定一傳十、十傳百,不但得到積分的放大效應,還能讓下屬救死扶傷的同時把她救了陽城百姓的事情給傳播出去,收益率絕對遠超10%。

於是燕綏拉著賬房先生到房中商議:“有這樣的良藥不利用未免太可惜。隻要命人帶著藥前往潁川各大城鎮售賣,想必雲夢田莊的名聲很快就能在百姓中流傳開來,這比隻在達官貴人之間流傳的雲夢紙要有用得多。”

當然不能像張角一樣宣傳“包治百病”,免得引來災禍和耽誤百姓病情,但這退燒藥卻能讓燕綏這個名字深入人心,獲得仁善的美名。

不論從係統好感度獲取還是為了實現燕綏占領潁川郡,實現庇護一方百姓、呈“四國鼎立”的野望,這樁事情都是利遠大於弊。

對上興致衝衝的莊主,郭嘉很冷靜地發問:“此藥不凡,莊主到潁川他處打算如何售賣?是否要開藥房?”

在莊子裡,有專門的“醫藥局”,百姓憑借日常勞作積攢的工分看病抓藥。

陽城初定,燕綏有心賣個好名聲,收費自然寬鬆。但若是到了他人的地界,這樣低價的策略,必定會引起當地醫匠和藥房的敵視,甚至引來世家不太友好的關注。

燕綏想了想,大量開設醫館的條件尚且不足:“不如依舊是擺攤和走街串巷方式,若是遇到發燒之人,就20錢一片,如何?

”()

20錢,也就是一斤牛肉的價格,甚至比藥店抓的藥草還要便宜。

?水墨黛的作品《我在三國經營田莊》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郭嘉問:“若是替人抓藥,來人不發熱呢?”

燕綏笑道:“那未免人囤積藥材、倒賣藥片,必須得提高百倍,2000錢,如何?”

郭嘉指出了這個策略的短板:“莊主出發點是好的,想要藥片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但是否發燒的這個度,要誰來衡量呢?”

燕綏略一思忖:“為防中飽私囊,我欲讓三人為一小隊,互相監督,再輔以巡查,如何?”

畢竟是古代,信息傳遞不如現代發達,也沒有方便群眾舉報的渠道,隻能靠人力來監督了。

“如此潁川十七個縣,刨除陽城,起碼要派出五十一人。”郭嘉道:“再輔以六人以上的巡查,莊主是否覺得太耗費人力了?”

燕綏搖頭:“從長遠來看,這卻是一個省時省力的好法子,等回去莊子就麻煩先生著手安排起來。”

麵對莊主的胸有成竹,郭嘉沒有繼續說什麼。

但他知道這藥未必會落到需要它的人手中,隻怕日後越是名聲大,越到不了百姓手裡。但就算能救治一成百姓,想來莊主也是願意的。

這一天,典韋陸續給發燒的人服用了藥片,還給和流民爭鬥中流血的人敷上了莊子自產的金瘡藥粉。

天黑收攤時,典韋數著手裡的報酬,側頭問籠著袖子在旁的賬房先生:“莊主為什麼要收下這種報酬呢?賬房先生,這也沒什麼用啊。”

他手裡是一個籮筐,裡麵有幾塊零散的布頭、幾捧麥和稻、還有幾雙簇新的草鞋,總之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連銅錢都無。

典韋知道莊主心善,此番就是為了救死扶傷,並不求報酬,那又為何索取這些呢?

郭嘉笑道:“因為輕而易舉得到的總是不加珍惜。他們隻是哀求莊主就得到了退燒的神藥,莊主是怕彆人爭相效仿。而到那時,若是不分發給他們,反而會心生怨懟。”

典韋撓撓頭:“所以不論是什麼人,咱都得收報酬。莫非這就是許褚大哥之前老是叮囑我們的,不能爛好心?”

郭嘉頷首:“沒錯,當然若是錦衣玉食的人來求藥,就不必客氣,直接派人上門取報酬。”

典韋很羨慕郭嘉的少年老成,明明比自己大不了幾歲,卻一直是很有主意的模樣,更得到莊主的青睞:“今天好幾個人看上去極為可憐,都是困苦人家,我也就沒讓兄弟送他們回去,驗證家徒四壁的真假。”

郭嘉道:“你自己掌握住度,還有,若是人求著收留,該留就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