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李牧的建議
前有戛納,後有多倫多,夾在中間的威尼斯電影節,受製於地理環境和有限的空間,一直沒有電影市場。
“一位年事已高、身份顯赫、舉止優雅的女士,她急需一次徹底的改頭換麵,讓電影節恢複青春活力,威尼斯需要創新.將在兩年到三年內讓電影節真正脫胎換骨。”
麵對記者提問今年兩大新舉措,一就是邀請世界知名又年輕的導演擔任評委主席為威尼斯增添創新的力量,吸引全世界的有才華的導演,二就是創立威尼斯電影交易市場,新主席阿貝托巴貝拉如此解釋道。
顯然這兩大舉措確實為威尼斯迎來了新的目光,威尼斯今年目前的市場狀況很令人鼓舞。
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即將開幕,作為本屆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委主席李牧接受了國內記者專訪。
記者:“李導,這次威尼斯的物價上漲了,船票注冊費房租都漲了,《完美生活》導演唐曉白和製片人都嚇得在機場狂買榨菜了,請問你準備好了嗎?”
“哈哈哈,那你們得提醒後麵一些去參加電影節的電影人,出發前,準備好,當然,我買了老乾媽,拌意大利麵超級棒”
李牧笑著說道,這是他之前來威尼斯總結出來的食材搭配,有時候吃不慣還真的來一勺。
記者們都樂瘋了。
記者:“這次威尼斯砍掉了很多主競賽單元和地平線單元的名額,嚴格控製入圍數量,你覺得這一舉措是否有效?”
“砍掉一些片,讓湊熱鬨的走開,我覺得很正常,有實力的依然不用懼怕,挑選藝術的精品是電影節為大家做的活”
記者:“本屆威尼斯電影節號稱更加‘尊重藝術’,李導是怎麼看待藝術這個問題?”
“藝術其實沒有多高,藝術來源於生活,是要跟普羅大眾溝通,一部好電影的原則,是對觀眾的尊重和溝通。
大家很容易把電影劃分為藝術片和商業片等,其實沒有,隻有好電影和不好的或者不夠好的電影,看得懂的電影和看不懂的電影.”
記者們紛紛提問,最後還是問到了談主席換屆的問題。
記者:“今年應該說是馬可·穆勒他卸任威尼斯電影節的第一年,很多人覺得是因為他卸任所以今年沒有中國電影入圍競賽單元,您怎麼看這個?”
“馬可先生是比較熟悉中國電影也比較喜歡中國電影,但是我覺得電影都是要實力說話的,不也有三部電影進入了地平線單元嘛?沒必要太在意誰做主席.”
首映式紅毯上評審團先步入紅毯,記者握長槍短炮搶機位,聚光燈跟著評委們不停的在閃爍。
眾多女星華服鬥豔,這是慣例了。
李牧也看到了國內的影人,像《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的導演李睿珺和編劇蘇童、女演員張敏現身,入選了展映單元的《太極》,劇組陳國富、馮德倫、梁家輝、彭於晏、楊影等人也前來了。
梁家輝還和李牧揮了揮手。
李牧自然也給予了回應。
不過做評委不好的就是,儘量不能和劇組過多溝通,免得彆人以為伱要徇私。
雖然威尼斯沒有明確規定,不過大家還是遵循這個慣例。
“說起來,家輝和李導曾經還合作過。”陳國富笑道。
“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梁家輝感慨道。
楊影眼裡滿是火熱,雖然傍上了黃小明這根線,現在資源不愁,但是更粗的大腿在這裡,可惜黃小明一直沒和她介紹來著。
導致人在前麵,她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上次去《太空旅客》的探班,更是沒見到人,實屬可惜。
要知道國內能觸到好萊塢的導演就隻有兩位,一位就在眼前。
剛才凱特·哈德森與娜奧米·沃茨兩位好萊塢女星成為整個紅毯上最亮的雙子星,她還曆曆在目。
那聚光燈閃爍個不停,眾多記者圍著拍照,仿佛紅毯為她們而開,讓她羨慕不已。
今年的開幕片《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開幕片劇組的亮相成了紅毯上最盛大的獨角秀。
一位印度女導演的電影。
和今年5月戛納影展競賽單元因為女性導演缺席而引來的媒體風波正好相反,69屆威尼斯電影節有意無意間,似乎正好彌補了戛納的缺陷。
不僅開幕式影片來自女性,還會專門展映女性導演的短片集錦。
這部電影講述了“9·11”之後一位年輕的巴基斯坦裔講師(裡茲·阿邁德飾)向一位美國記者(列維·施瑞博爾飾)傾訴自己在美國奮鬥經曆的故事。
不過李牧看完後感覺一般般,影片對主題的表達有些刻意,男主人公時不時冒出的格言警句式台詞不那麼令人信服。
隔天,李牧就需要和其餘6位評委一一選出這一次的地平線單元的獲獎影片了。
“巴貝拉先生,我建議下一屆地平線單元可以增加兩個獎項,最佳導演獎和地平線單元特彆獎,用於鼓勵創新。”
李牧著實感覺地平線單元其實還是可以發揮一下其應有的地位,此刻滿打滿算也僅才4個獎項。
“李,我記住了,你的建議我們會好好研究。”
巴貝拉慎重的點了點頭,這個暮年的威尼斯能不能在他手中煥然一新,他責任重大。
地平線單元,長片18部,短片15部,李牧以及剩餘評委們要在這些天內選出獎項。
實屬是一個辛苦活。
這意味著至少要看41個小時的電影。
哪怕每天看5個小時,都要8天。
而且他們這些人還得參與一下地平線單元的首映,時間上著實很緊。
每天最熱鬨的卻是月牙高掛的時候。
時鐘每天走到夜晚的十點鐘,電影宮旁邊的小酒吧就人頭攢動,人群邊喝酒邊嬉鬨,越夜越美麗。
可惜劉伊菲沒來,李牧孤零零一個人感覺沒多大意思。
選片的日子很無聊,意大利的《平衡藝術》、丹麥的《劫持》、華夏的《三姊妹》
此時評委眾人正看著《三姊妹》。
一部由國內導演的影片,2個半小時的紀錄片風格,講述了住在中緬邊境附近一個小村莊裡的三姐妹(年齡在四歲到十歲之間)成為留守兒童的故事
王兵可謂紀錄片界孜孜不倦的勞模,從《鐵西區》,《瘋愛》到《三姊妹》,他跨越東北到西南,每一部卻還都緊緊貼著生活和小人物。
評委們看的很認真,西南的方言,李牧也聽不懂,但是眾人能從電影裡三姊妹呼出的氣息甚至滿房溢出的土豆中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和苦難。
影片裡也不是僅展示留守兒童的苦難,當她們用全身的力氣壓著竹子,給羊喂草,這一幕同樣讓眾人十分感動。
李牧甚至都想起了《臥虎藏龍》中竹林間遊蕩的師徒,這是獨屬於華夏兩種“美”。
一種在天上,一種在地上。
“將它放到備選庫吧,大家表決一下。”
李牧提議道。
“讚同!”
“附議!”
“OK”
幾人讚同後,這一部電影就進入獎項的備選庫裡了。
現在都是篩選一遍。
還好下一部電影是來自意大利和瑞士合作的犯罪劇情片,《間隔》。
還好這部電影沒有兩個半小時,不然評委們真要累趴下了。
夜晚,十點多,酒店裡。
李牧還沒入睡。
此時國內下午五點多,陽光正好,夏日的太陽遲遲不肯落山。
劉伊菲興高采烈,邊吃著工作餐,邊詢問道李牧這邊的情形。
“這主席真不好當,看電影看的太多了,我感覺整個人都快被藝術包裹了。”
李牧吐槽道,他還沒試過這麼集中看電影的,而且看的還都是藝術為主的。
這麼長時間看藝術片也不好,他感覺整個人的藝術氣息頓時飆升到了閾值,就快按捺不住了。
電話裡傳來了劉伊菲銀鈴般的笑聲。
舒唱在一旁,撇了撇嘴,這人隻要打電話就笑個不停。
也不知道在笑什麼。
劉伊菲掛完後,疑惑的看向舒唱:“你咋不吃啊,工作餐不好吃嘛?”
“看你笑飽了”
舒唱搖了搖頭。
“對了,聽說金陵這邊有些賣古玩的地方,改天我們去淘個貨,不知道和帝都那邊的怎麼樣?”
舒唱來客串就幾天的功夫,大把時間瞎溜達。
“也行吧。”
劉伊菲點點頭。
就在李牧還在威尼斯審片的時候,國內這場導演與編劇的內戰官方終於下場了調和了。
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畢竟部分導演和編劇各自為政,在微博上“互嗆”,實屬鬨笑話。
“電影是綜合藝術,也是娛樂商品,著作權法修訂也是生產售賣各個環節利益的博弈,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會很審慎考慮,編劇的著作權也不會因為加入導演而被取消”
國內這次內戰這才停歇了下來。
更多的網友態度鮮明,既不支持導演也不支持編劇:“精力不要放在維權和罵街上,好好拍電影。中國電影誰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好的作品。”
對他們而言,好的電影才最重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