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然最近做了不少的高齡肝癌的肝切除,本身就培養出了一些手感。
今天小試牛刀,並沒有先掰肝看癌細胞的浸潤範圍,而是一刀切下去,測試自己的判斷。
事實證明,切的確實很準。
多切下來的肝臟部位不多於1厘米。
相比較來說,在正常的肝癌切除中,外科醫生的習慣是多切3厘米左右。那對於身體條件比較好的病人來說,還是能夠承受的,對於高齡且肝功能衰弱的病人來說,生存率就太低了,按照通常的流程去做的話,蘇醒不過來都很有可能。
能切準的關鍵,既是在於判斷,也在於熟練。
淩然多花了幾分鐘時間,全用來審視自己切除的準確度了。按照他的計劃,在接下來的手術裡,他就可以嘗試著不使用虛擬人了。
虛擬人的時間有限,也不好給其他醫院推廣,終究是要用正常人的方式來做手術的。
臨床醫學本來就是經驗醫學,太多太多的東西,都是練出來的,並不需要真的講一個道理。或者說,講一下道理也是可以的,但並不需要講真理。
就比如心肺複蘇,最開始講的道理和現在講的道理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相應的,心肺複蘇的策略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就是進入21世紀了,心肺複蘇的指南依然在不斷的變化。
最新的循證醫學,在嘗試著不斷改良經驗醫學,但這並不代表就要立刻中止經驗醫學的使用。
類似的,除顫器講的道理也在不斷的變化,硝酸甘油則是用了100多年,救了不知道多少條人命以後,才有人總結原理,將之歸結於內皮細胞鬆弛因子,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內皮細胞鬆弛因子又給世界帶來了偉哥。
局限於外科的範疇,來自於經驗的東西就更多了。
像是肝切除中,阻斷肝臟血液的時間,從來就沒有一個確實的說法。開始的時候,外科專家們說阻斷15分鐘可以,後來又說阻斷1個小時也沒關係,再後來,又建議每15分鐘放開5分鐘……原理是沒有什麼原理的,就是統計的結果而已。
各大外科之所以會有很嚴格的上下級關係,很多時候就在於經驗的掌握。下級醫生要從上級醫生那裡學東西,自然不得不乖巧。
師徒傳承式的外科技術,雖然是在逐步的完善,但越是高端的技術,往往越沒有道理可講。
淩然也不準備講肝切除的道理,方法好用就行了,救活的人命是實實在在的,病人也從來不需要醫生講道理,病人就是想治好病,活下來,活久一點。
而外科醫生們,其實也不是那麼講道理的。
多少外科醫生用的方法,都是講不清原理,也不一定是真理的。
淩然更沒有這樣的糾結。
他隻要確定沒有虛擬人也能切就行了,至於說需要訓練幾十例或者幾百例才能切,都不是(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