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致羽向趙然介紹道:“趙方丈,這裡便是雅安古道,這是通往吐蕃大、小金川的重要路徑。這座關城便是邊境上的碉門,我大明於此地屯有重兵,設立了天全六蕃招討司,是前出小金川的屯兵所。”
望著關城上林立的旌旗,還有那一具具說不出名目的法器,趙然大感興趣,問:“咱們能上去看看嗎?”
陸致羽笑道:“旁人來肯定不好去的,但趙方丈是在白馬山立過戰功的,又是我雅安的貴客,自是不同彆人。我已經派人和高指揮使說好了,咱們進去和他見見麵。”
立在關城之上,眺望遠方,一條彎彎曲曲的河流由北而來,波濤滾滾。高指揮使指著湍急的河水向趙然介紹:“此為和川,兩側高山為夾金山和二郎山,沿河向北,就進入了吐蕃董卜韓胡部。”
趙然問:“這邊戰事如何?激烈麼?吐蕃人戰力怎樣?”
高指揮使道:“說句公道話,吐蕃人作戰很勇敢,我是和夏人打過的,感覺蕃人比夏人更不怕死!但他們有個最大的毛病,鐵甲、裝具都不行,比夏國差遠了,和咱們更沒法比。自從十七年前鄉城大戰後,他們那邊就盯不住了,咱們這邊一直都是壓著對麵打的,時不時派兵過去轉一轉,他們也沒有力氣打過來報複。但再往前就是小金川,那邊地形不利於攻,咱們每次都打完了就撤回來。”
趙然點頭恭維:“這說明高指揮帶兵有方。”
高指揮使笑道:“不敢當方丈美譽,這邊的情形,還是與國勢相關。自從三十多年前,吐蕃國師被咱們道門伏擊身亡後,他們一直處於守勢,輕易不敢擅自出擊的。”
看完了關城,趙然取出一百兩銀子,贈給高指揮使,道:“些許心意,是我穀陽縣無極院慰問軍士們的,還請高指揮使采買些吃食,給軍士們灶上加兩個菜。”
高指揮使笑著命身後的一眾軍將向趙然表示感謝,親自接過銀子,又道:“聽說趙方丈還是館閣修士,我這關城也駐有十多個仙師,若是趙方丈想見,我便去請他們。”
趙然點頭:“也好,我便順道拜望一下。”
時已黃昏,剛好到了用晚飯的時候,高指揮使便在指揮節堂內排開酒宴,邀請駐守關城的修士們一起相聚。
川省是大明的南線主戰場,鬆藩以北對抗西夏,鬆潘以南對戰吐蕃。道門館閣也據此劃分了修士們的防區,川北七府館閣主要值守鬆藩,川南、川東等其餘州府的館閣則支應對陣吐蕃的各處關卡。
碉門關值守的修士共有十三位,以一位大法師領頭,兩位法師副貳,五名黃冠和五名羽士相隨。黃冠以上都來自各州府館閣,五名羽士則是各處征募來的散修。一處關城能有十多位修士值守,充分說明了碉門關的重要性,放在其他普通關隘,一般的(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