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九年三月底,趙然終於回到了闊彆一年半之久的君山。
金久帶著關二、魯進、林雙文、鐘三郎等人歡天喜地將趙然迎入廟中,分彆的太久,自是好一番熱鬨。許老伯高高興興地去張羅飯菜,金久則帶著眾人向趙然稟告這一年半以來君山的各項事務。
如今的君山已經不同於他當初離開的時候,用“大治”二字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得益於他離去之前的總體規劃,現在各項事務都按照之前的布置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在君山地區,已經正式形成了三大定居點,一是大君山和小君山之間的盆地平原,這裡形成了三個大的村落,丁口超過四千。二是小君山西側當年設立的救濟點,從江油縣逃難過來的百姓流民,最終有兩千多人留居於此。三是小君山東北七裡外的一處小盆地,這裡也建了兩座村莊,定居百姓超過一千多人。
三處定居點加在一起,共有百姓八千餘人,開墾出來的耕地達到兩萬多畝。去年九月,因為全年風調雨順,整個君山地區的糧田出產稻穀十多萬石!
趙然默默測算了一下,單季稻平均畝產稻穀六石,應該算相當不錯了。他不知道穿越來的那方世界稻穀畝產應該是多少,但他直覺感到,這產量絕對不低。
至於為何有這麼高的產量,其實想一想也很簡單,這方世界靈氣充沛,自然出產就高,再說了,有五色大師在,水利灌溉設施完善,不高產就真是白乾了。
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麵表明,如果不是因為人禍,老百姓光是種田就能養活一家老小,絕無問題。
因為實行的是三年免征,老百姓們家家手中都有了餘糧,今年正月算是過了一個熱熱鬨鬨的好年。
此外,開設在君山腳下的兩座工坊也都順利出產,木器工坊的各式家具和陶土工坊的日用器具都直供整個君山地區的百姓,算是形成了良性的自我循環。
除了完成趙然離去前的規劃外,金久還做主,趁著秋收之後的休耕期,組織人丁搭建了跨越衝馬河的木橋,順便整修出來一條泥土道,向著穀陽縣方向延伸出去二十餘裡,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和穀陽縣之間的溝通。
趙然聽罷連連點頭,狠狠誇獎了一番金久。他估摸著,自己在興慶府時感受到的那股忽然增長的功德力,幾乎肯定與此事有關。
望著侃侃而談的金久,趙然心裡相當欣慰,這個當年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如今是真的不同了,很多事情都已經可以獨當一麵,放開手腳讓他乾。手底下有了這樣的人,自己這個廟祝才算能夠當得踏實,當得舒心。
金久在介紹的時候,還不忘將林雙文、關二、魯進、鐘三郎等人好(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