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時期

武將們看到輕功合集的視頻眼睛亮得嚇人,都快饞哭了,大宋朝居然有如此厲害的功夫!有這功夫戰場之上那不是來去自如?千萬人之中取敵軍將首也不是夢啊!

羨慕!!

誰說大宋隻是文人的天堂,武人也很爽啊,有這等出神入化的功夫做什麼不好,皇帝不給力,那換一個給力的皇帝不就好了?

文臣看不起武將?那就打到服為止。

要是他們有這樣厲害的功夫,彆說區區燕雲十六州,就是遼國、西夏、吐蕃都給打下來,又不是沒打過。

就連李世民看了都豔羨不已,“宋朝居然有這樣的武功,實在是太暴殄天物了。”這要擱大唐,封候拜將不在話下,在大宋居然隻是個護衛。他們的將軍得有多強啊?

李世民忽然想到天幕之前提到過的嶽飛,恍然大悟: "朕知道為何隻有八大軍神了,定是宋後麵的朝代沒有能超過嶽飛的將帥。"

換言之,嶽飛是武將天花板。

靠!這大宋未免太讓人豔羨了吧?文臣武將都不缺就算了,還那麼富有。

*★

各個朝代的古人,上至君王,下至走卒都對大宋羨慕不已,誰小時候沒有羨慕過鳥兒能飛呢。

之前從天幕上看到人類借助飛機飛天已經夠讓他們震驚了,沒想到有一天會看到不借助任何東西也能起飛的武功。

卻不知被他們羨慕的大宋很迷惑,大宋有這樣的功夫?他們怎麼不知道?尤其是作為本書背景的宋仁宗時期

雖然明知包拯身邊並沒有這樣的奇人,但趙禎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 “愛卿當真不認識書中的展昭嗎?"

這身手,這功夫,誰看了不說一聲“少俠好功夫!”

包拯: “……臣確實不識得。”

書裡的包拯除了也叫包拯,和他真沒什麼關係啊!展昭也好,公孫策也罷,他都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還有什麼屢斷奇案、斷案如神,他確實當過權知開封府尹,但開封府尹何等重要,豈容他長居此

位,所以他擔任開封府尹後不久就調任了。

在開封府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一年半,因為開封府尹地位特殊,他能掌握的實權不多,並沒有像書中

所寫的先斬後奏,想鍘誰就鍘誰。

他不過是斷了一些小案子,處理了一些堆積的宗卷檔案。遠達不到書中說的那般。

包拯正想著,就聽到趙禎說: “或許是你還沒遇到,他日若遇到了這個展昭,可彆忘了把人留下。如此武藝,不為國效力多可惜。"

雖然總覺得哪裡不對的樣子,但包拯還是應道: “臣遵旨。”

**

民間百姓看到天幕上的輕功合集,自動腦補了展昭也是這樣一躍飛上岸,瞬間對包拯更好奇了。同時包拯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更偉岸了,奎星轉世,又有能人相助,包大人肯定是好官。

【趙淩舒也不指望辦案的展昭能想起她還在船上,從而回來接她,轉頭吩咐船夫靠岸。

無論是溺死的人還是死後被拋屍的人死狀都不會好看,在水裡泡了那麼長時間,皮膚表皮發白、腫脹、皺縮是常態,泡得更久些甚至會脫落。

鑒於這個人是被釣上來的,說明屍體腐敗的程度還不深,不然就直接浮到水麵上了。

人死後一般需要三天左右才能浮出水麵,由於人體的密度和水差不多,在放鬆的情況下密度會比水小,但在緊張的情況下密度會大於水,這就是遊泳的關鍵,越緊張沉得越快。

人死後呼吸停止,這個時候密度是比水大的,所以會沉入水中。隨著屍體開始腐敗,體內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腐敗氣體,當屍體內充滿腐敗氣體後,屍體就會慢慢浮出水麵。

這個過程和水的溫度有關,夏天因為天氣炎熱,水溫升高,屍體腐敗的速度會加快,浮上來的時間自然也會縮短;冬天則反之會變慢。

想到這裡,趙淩舒放心的撥開圍觀的人群一看究竟。

果然如她想的一樣,屍體腐敗程度不深,還在她的承受範圍之內,按照現在的天氣,應該才在水中泡了一兩天。

趙淩舒讓公主府的侍衛將圍觀的人隔開,免得他們破壞現場。沒過多久,包拯帶人趕到。開封府內城發生這樣的事,影響甚大,包拯身為開封府知府肯定要了解情況。隻是他沒想到,會在這裡遇到趙淩舒。包拯看向一旁的展昭:公主怎會在此?展昭無奈道:公主說要遊船,所以……

那邊,趙淩舒看到上次的仵作,直接吩咐他當場驗屍。

現場勘驗是很重要的,把屍體移

走再驗屍和現場驗屍的效果可能會差很多。必須現場勘察,做好記錄再將屍體移走。

公主的吩咐,仵作不敢不聽,口含生薑防屍臭,用白酒洗手後,他來到屍體身旁開始驗屍。趙淩舒用手帕捂住口鼻,對著驗屍的仵作指指點點,一會說看看口鼻,一會說看看指甲縫。要不是她是公主,仵作這會已經想不乾了,你是仵作還是我是仵作啊,你這麼能你來啊!可她是公主,仵作不敢,隻能老老實實聽吩咐。

仵作:委屈JPG。

包拯見這邊的動靜,忙過來詢問:公主這是?

趙淩舒:我看死者雖穿著普通,但身材卻格外高大,麵部輪廓也比中原人深邃,感覺不像是大宋子民。

包拯聞言連忙看向屍體,發現確實如趙淩舒所說的雖著粗布麻衣,身材卻很高大,麵部輪廓也比較粗狂。

趙淩舒繼續道:所以我讓仵作檢查他的手和腿,發現他虎口有厚繭,和展護衛手上的厚繭頗為相似,可見此人是個常年習武之人。

他雙腿健碩、身上有數道傷疤,胸上還有燒傷,定不是個普通人。

包拯:哦?何以見得?

趙淩舒示意包拯看地上的屍體:他身上隻有胸口有一片燒傷,形狀還是這樣的,怎麼看都不像是火災造成的。若有火災絕不可能隻造成這點燒傷,也不能單單隻留在胸口。

傷在手臂、背部、腿上的可能更大些。

這是其一,其二,此人並非溺水而亡,而是死後被拋屍。生前溺死者會在水中掙紮,手中一般都有泥沙或水草,死後拋屍沒有;

而且生前溺死者口鼻中有蕈狀泡沫,死後拋屍沒有;還有生前溺死者氣管中會有泥沙存在,死後拋屍沒有。

種種情況說明此人是被死後拋屍。】

宋仁宗時期

不是宋朝人,武功高強,又喬裝打扮,一看就不懷好意,趙禎瘋狂腦補,已經從遼國猜到了吐蕃。

趙禎:"諸位愛卿怎麼看這個案子?這究竟是何人所為?"他怎麼總有種不好的預感。大臣們: “……”隻知道是殺人拋屍而已,其他線索都沒有,鬼才知道是誰乾的!

不過也有大臣急於表現, "臣以為應該先調查死者的身份,以及扣留釣魚的人。"

&#34

;不錯,釣魚之人甚是可疑。沒準就是他殺的人然後拋屍,再假裝把人釣上來。"

“臣以為死者身份可疑,應當先查明身份。”

大臣們眾說紛紜,趙禎越聽越覺得有道理, "包愛卿,你怎麼看啊?"

包拯: "……還是先等天幕說完,還不知道死者到底是什麼身份,臣不下定論。"

大秦

密度?這不是物理書裡的詞嗎?難道驗屍還要用到物理?

秦始皇若有所思,完全沒注意到低下大臣臉色都變了。

大臣們:啊啊啊,為什麼要說得這麼細,一想到屍體腐爛,在水中脫落什麼的,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有膽小的還會不自覺地靠近身邊的人。

此時的他們還不知道後麵會有更可怕的畫麵等著他們。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聽了一耳朵的屍體腐敗,屍臭什麼的,劉徹看著麵前的茶水點心忽然有點反胃,更可怕的是明明覺得惡心,還想繼續聽。

可惡,他為什麼要腦補出屍體的畫麵來為難自己。明明可以隨便聽聽就好。

而且對比這個,他更想知道輕功是怎麼練的。唐太宗時期

常年征戰沙場的李世民什麼沒見過,聽著屍體腐爛什麼的,麵不改色道: “這就是讓死人開口說話嗎?通過驗屍來確定死者的身份,來曆,死因,找出凶手?果然不錯!"

說完,還對戴胄道, "大理寺卿好好學學。"

戴胄起身道: “臣遵旨。”

“陛下,臣覺得天幕這次賣的應該就是關於如何驗屍、找出真凶的書籍,臣有個不情之請。”李世民: “但說無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