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綎的詢問,林延潮則是微微笑了笑,這樣子就猶如茶樓裡的說書人,總愛賣個關子,一句話且聽下回分解。
林延潮對劉綎道:“總戎,可否借軍中快槍一觀?”
劉綎一聽當即令士卒從操場上取了兩支快槍呈上。
“經略大人小心,筒子有些發燙。”一旁劉綎很是好意地提醒林延潮,對方作為一名沒有上過戰場的詞臣,肯定是不知操弄這些的。
林延潮點點頭握住快槍的木柄,然後對身後恭敬站立的劉東星等幾十名官員道:“此乃戚少保鎮薊鎮後所改的快槍,長六尺五寸,重五斤,對陣時可命士卒裝鉛子遠射,也可裝槍頭近戰,鳥銃未備之前,此快槍在邊軍之中幾乎可謂人手一件,之前做工粗劣,經戚少保改進後已是好許多。”
林延潮說了一番話,已是令劉綎佩服,林延潮在文官之中絕對算是知兵了。
但見林延潮對劉綎道:“命士卒試射一支!”
劉綎稱是後立即命士卒操演,但見士卒將鉛子火藥裝填後,將快槍槍柄夾在腋下,然後用藥撚點火門上的引線。
片刻之後,但聽砰得一聲響,這名士卒被快槍的後坐力弄得身子向後一仰,槍口也自是抬得老高。
劉綎一見大怒罵道:“不中用的東西,沒**毛力氣連個槍把子都握不住。”
士卒被罵後連連叩頭道:“小的該死,小的該死。”
其他文官見這一幕則麵無表情,有的甚至偷笑,林延潮則道:“諸位也看到了快槍之弊,引線燃燒太快,以至於士卒根本無暇雙手握持其槍,但單手施放則易飄飛,這倒不是士卒操練不利。”
劉綎聽了臉色方好看些。
文官們則是一並稱是。
林延潮對劉綎道:“反觀鳥銃,後手不棄把,點火則不動,故十發有八九中。朝鮮之倭寇,用得都是鳥銃,雖說打也不甚準,但都是幾十支百支齊射!諸位可以試想一下。”
林延潮所言就是武器的代差,明軍快槍就是火門槍,手中所持藥撚雖可以大致估算擊發的時間,但引火的位子還是槍的火門上。
所以明軍施放快槍時,不是抬到眼睛地方燃放,而是在腰間位置擊射,而且單手握持很容易變成高射炮。
當時明軍邊軍大部分沒有裝備鳥銃,隻能拿快槍與倭寇的火繩槍對陣。
就是明軍的鳥銃也存在威力小,燃放時煙氣易熏到射手的毛病。
而到了清朝,清軍看不起快槍,鳥銃,於是主力裝備兩人施放的抬槍。抬槍槍管更長,威力也就更大,但是操作實在太不方便。
到了鴉片戰爭,一秒真男人的抬槍就遭到了吊打。
眾文官們雖不太明白,但也是紛紛點頭,而劉綎身為一線將領對此理解則是更深一些。兩軍對陣當然是勇者勝,但火器更犀利的一方,卻能占到更多的先機,這是毋庸置疑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