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都是生意!

林泰來突然劍指兵部職方司,一時間殿內君臣都挺懵逼的。

但懵逼的具體原因,卻又各自有所不同。

一部分人懵逼是因為,職方司實在太重要了。

你林泰來如此赤裸裸的公開覬覦職方司,也真不怕吃撐了!

雖然在製度上和名義上,兵部首司是武選司,就像吏部首司是文選司一樣。

但在當今實際工作當中,職方司才是兵部首司,甚至是兵部最核心的司,沒有之一。

早期的時候,大明軍事體製就是衛所製,武選司負責衛所武官的升遷,順理成章的就是兵部首司。

再後來,大明軍事體製的重心越來越轉向鎮戍體製和營兵製,衛所的作用越來越小。

總兵丶參將丶遊擊丶守備這些將官的重要性,逐漸取代了指揮使丶千戶丶百戶等傳統武官。

而武選司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隻能負責傳統世襲衛所武官升遷以及記功。

鎮戍營兵事務一直都歸職方司負責,結果鎮戍將官以及京營營官的選用,也都由職方司來負責了。

所以隨著大明軍事體製的改變,負責將官選用的職方司,權力早就超過了負責衛所武官的武選司,成為兵部事實上的第一司。

更彆說職方司還有兵力部署操練丶城池關津丶地圖繪製等職責,可以說兵部一大半權力都在職方司。

當年一代權臣嚴嵩的黨羽有「文武二管家」,其中文管家是吏部文選司郎中,武管家就是兵部職方司郎中,由此可見職方司的地位和權力之重。

所以今天你林泰來莫名其妙的張口就噴職方司,這貪權的吃相是不是有點難看?

另一群懵逼的人,則是首輔申時行和他的黨羽們。

職方司郎中楊於庭是申首輔的門生和黨羽,所以從申首輔這邊算起,是你林泰來的自己人啊!

你林泰來這樣點艸職方司,簡直就是失心瘋了!敵我不分,胡亂咬人!

職方司郎中楊於庭忍不住對林泰來問了句:「你為何彈劾職方司?」

倒不是生氣,就是很純粹的好奇。

林泰來振振有詞的答道:「火落赤兩三年前就蠢蠢欲動,在西海多有摩擦,這次套虜大舉過河前往西海,又必定引發騷動。

可以說一切事故早有跡象,你職方司對軍情毫無覺察,對邊警無所預見。

導致事變已生,朝廷方才倉促應對,豈不是職方司的罪過?」

楊於庭還是很懵,答道:「這是甘肅巡撫李廷儀失於堤防,錯失軍情,事已危急仍不以上聞,與我職方司何乾?」

林泰來咄咄逼人的質問道:「關於境外諸夷軍事情報之搜集丶解析丶判斷,與你們職方司完全無關?」

楊於庭詫異的說:「我職方司掌輿圖丶軍製丶城隍丶鎮戍丶操練丶征討丶城池丶關津丶整頓軍伍等諸事。

至於搜集軍情,不是邊鎮督撫的事責麽?我們職方司哪裡管得到?」

無論具體操作如何,在明麵指責上,職方司確實沒有搜集境外軍情的差事。

至少在這時候,絕對不能承認,否則就要背鍋了。

「什麽?」林泰來睜大了眼睛,仿佛聽到了什麽不可思議的事情,「連你們職方司都不管軍情搜集?」

殿內但凡有眼的都能看出來,林泰來這個演技真是一眼假。

可是林泰來繼續很浮誇的說:「兵部除了職方司之外,武選司丶武庫司丶車駕司更不會管軍情搜集了。

也就是說,我大明朝廷衙門不知多少家,文武官員數目上萬,卻沒有一家專業的軍情搜集衙門?

日常軍情收集全靠邊鎮督撫的自覺性,隨機打聽奏報?

不會吧?不會吧?我大明朝廷竟然如此草台?」

本來君臣沒覺得這是什麽大事,這麽多年一直都是這樣的。

但林泰來的語氣卻十分誇張刺耳,簡直太小題大做丶嘩眾取寵了!

申首輔給皇帝做完心理輔導後,一直穩坐釣魚台,這時候終於忍無可忍了。

如果朝廷是一個草台班子,那他這個乾了六七年的首輔是什麽?

於是申首輔開口對林泰來斥責說:「林泰來!休要放肆!無事可說就退下!」

林泰來不但沒有退下,反而更大聲的說:「諸公知道不知道,萬裡之外西洋的佛郎機人和紅毛夷已經在南洋攻城掠地,逼近大明?

諸公知道不知道,二十五年前佛郎機已經占據南海外圍的呂宋,而他們的呂宋總督一直在製定征服大明計劃?

諸公知道不知道,紅毛夷每年派無數大船縱橫南洋,最近又窺探東南沿海諸島,企圖占據福建外海的澎湖?

諸公知道不知道,東洋倭國已然結束內亂,屯兵三四十萬,企圖入侵大明,以寧波為都城?

比起以上軍情,海虜不過是疥癬之患!

不會吧?不會吧?朝廷袞袞諸公已經是大明股肱,卻對這些外麵軍情一無所知?」

眾人:「.」

伱林泰來就不能好生說話嗎?非要用這種欠揍的語氣嗎?

是不是想讓滿殿上百文武大臣一起群毆你?

一百個對一個,可能打不過?那就算了。

職方司郎中楊於庭問了句:「你又是從何得知?」

林泰來回答說:「我在江左時,喜歡與各路海商閒談,聽聞海外消息。

經過多方印證,可以確知很多軍情!我林泰來能擔保確認,以上所說的幾條軍情大差不差!」

眾人都說不出什麽來,隻能聽林泰來瞎扯,因為這是大多數人的知識盲區,想反駁也不知道怎麽開口。

林泰來又轉向萬曆皇帝,很有激情的奏道:「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卻不料我大明居然如此耳目閉塞,對敵情如此無知!

東海南洋,無數豺狼虎豹窺伺我大明,朝廷卻完全不明情勢!

陛下更是完全蒙在鼓中,誰之過也?」

先危言聳聽幾句,最後用反問增加一下皇帝的代入感,這就叫交談技巧!

萬曆皇帝聞言便開口道:「你早已知道,卻未曾上奏說起,致使朝廷不明實情,難道不是你之過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