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大工程大項目大發展(求月票!)(1 / 1)

第309章 大工程大項目大發展(求月票!)

吳縣縣城就是半個蘇州城,位於整個吳縣區域的東北角,隻看吳縣版圖,這縣城地理位置很「偏」。

而位於吳縣腹地的木瀆鎮,才是吳縣版圖地理意義上的中心點,而且又有四五條水道交彙,也是吳縣腹地交通樞紐。

如果吳縣縣衙不設在蘇州城裡的話,大概就會設在木瀆鎮,這裡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所以林大官人才會大力經營潛力巨大的木瀆港和木瀆鎮,將這裡逐漸變為根據地,並以此輻射全縣。

林大官人來到木瀆鎮,除了陪陪範娘子,還有巡視領地的意思。

在林大官人心裡,木瀆鎮和木瀆港是兩回事,木瀆鎮是可以外包給代理人的,但木瀆港必須要直接掌握在手裡。

木瀆鎮主體在胥江北岸,目前木瀆港也在北岸,林大官人站在岸邊,但眺望的卻是對麵南岸,手裡指指點點的畫圈子。

原申氏義莊主管丶被林泰來挖到木瀆港當主計丶現在又榮升為木瀆港主吏的馬英明,此時陪同在林泰來身邊,介紹最近的情況。

「去年木瀆鎮沈家參與了暴亂,被抄沒家產時,有數百畝田地納為更新書院義田。

今年根據坐館指示,我們陸續通過各種手段,將這數百畝田地都置換到了對麵南岸,形成了完整的地塊。

現如今站在這裡,所能看到的南岸地塊都是歸我們所掌控了。

隻有那一排柳樹東邊的十畝地,不屬於我們所有。」

有點強迫症的林大官人問道:「為什麽還夾雜了這片地?」

在一整塊地盤上,卻有一小片彆人的地,怎麽看怎麽彆扭。

放到塗地圖策略遊戲裡,寧可賠錢也要宣戰。

馬英明無可奈何的說:「那是張幼於老先生去年早早買下的地,如今說什麽都不肯轉賣,就隻能先這樣了。」

聽到這個,林大官人也想起了張幼於去年投機買地這件事,隻能認了。

然後又開口道:「目前幾百畝地也夠用了,可以先在南岸開工修建新港。

等新港基本完工後,木瀆港稅關要搬遷到南岸新區,把過境船隻都引到那邊去。」

「坐館還有其他考量?」馬英明心裡很明白,如果隻為搬個稅關,也用不著幾百畝地。

林大官人便詢問道:「你說在南岸依靠新港,建一所織布作坊如何?」

馬英明愣了愣,下意識的反問說:「那有什麽意義?」

相對林坐館現在的事業版圖,弄幾十張織機搞個織布作坊,簡直就是用佛郎機炮打蚊子。

就好像是一個家資巨萬的富豪,去路邊擺地攤的感覺。

林大官人補充說:「我說的是數百張,甚至成千上萬張織機的作坊。」

馬英明又愣住了,剛才坐館說起織布作坊,下意識以為是最多幾十張的那種,沒想到坐館的數字那麽大。

稍加思索後,馬英明又回答說:「就算坐館弄來上千張織布機,那又有什麽意義?

現如今織布主力都是鄉裡農婦,江南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織布,一年能產出幾千萬匹布。

這活在家一個人就能乾了,織機也好,原料也好,自家都能搞定,所以彆人有什麽理由要到坐館你這織布作坊來上工?」

林大官人不禁仰天長歎,嘴裡說著彆人聽不懂的話,「果然小農經濟是阻擋工業化的障礙啊。」

如果織布技術不比彆人先進,利潤率不比彆人高,又沒有「羊吃人」之類的強製手段,那彆人為什麽要來給資本家打工?

他林泰來又不是理科生,不會發明新的織布技術,沒法從技術上創造出可供剝削的剩餘價值。

「如果織布作坊不好辦,那就先試試絲織。」林大官人改口說。

馬英明終於沒再說「這有什麽意義」了,點頭道:「如果是絲織,也不是不行,現如今城裡機戶其實都是絲織。

一張織機需要三五個勞力侍弄,原料更貴,技術環節也更複雜,一般家庭還真做不了。

所以絲織業機房還是能賺大錢的,城裡就有數百張織機的大機戶,每年獲利不亞於萬畝良田。」

聽到說可行,林大官人就狂野的說:「那我們也搞機房,也不對,我這叫工場!

前期就收著點,先規劃個一千張織機的布局。」

馬英明:「」

坐館你知道布局一千張織機,是什麽概念嗎?

那蘇州織造局也就六個堂口,兩三百張織機,千把織工而已!

單說織機成本,每張就是五兩,一千張又是多少?這還不算其他投入。

這在伱林大官人的嘴裡,還隻是個「初期」規模?

還沒等馬英明想好怎麽回應,又聽到林大官人忽然莫名其妙的亢奮起來,像是表演一樣慷慨激昂滔滔不絕的說:

「然後通過絲織業帶動繅絲丶刺繡等上下遊關聯產業,在南岸新區形成產業集群,依托木瀆新港進一步降低供應鏈成本,打造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出口海外,走向世界!」

其實知道點曆史的都知道,海外貿易大爆發即將到來,這就是林大官人敢於上馬大工場的底氣。

馬英明連忙道:「步子是不是有點太大了?」

林大官人用力的揮動手臂,堅定的說:「如果連想都不敢想,那還能成什麽事?我告訴你一句話,夢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個地方要有大工程大項目,才能有大發展!」

然後林泰來還是不死心,又說:「不過絲織物畢竟是奢侈品,棉布才是影響力更深的大眾產品,我們不能忽視了底層民眾的需求啊。」

現在林大官人的手下們隻要聽到「影響力」三個字就頭疼,感覺林大官人為了這三個字,總是乾一些往外扔錢的事情。

明明這麽大一個基業,結果財政狀況一直緊繃繃的。

隨後馬英明又聽到林大官人說:「雖然目前條件不成熟,但今後還是要多想想法子,把織布工場也做起來。

若能有個幾萬織布工人,年產數以百萬計布匹,天下何處不可去?」

馬英明很想反問,你坐擁幾萬靠你吃飯的人,想去哪裡?

主要是林大官人忽然想到,山東是除了江南之外最大的棉花產地,也是最大的棉花「出口」省,又和江南有運河連通,不知道這裡有沒有文章可以做。

如果不是林大官人的表現「一貫正確」,馬英明這時候就想吐槽林大官人「好大喜功」了。

兜裡都沒積攢幾千銀子,卻張口大工程,閉口大項目,到處做規劃,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