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說教,說點老生常談的東西。(1 / 1)

贅婿 憤怒的香蕉 1569 字 1個月前

昨天寫的東西很費腦,沒睡好,補眠前寫點東西。

一兩個月前,有一次采訪,裡麵說到一個問題,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在魯院學習的時候寫過一點東西,有一位老師看過之後問:你們寫網文的作者寫東西為什麼這麼繞?自我檢視以後,發現我寫文的時候習慣於強調,而傳統文學求其恰到好處,點到為止,因為這樣有美感。

我不是不能理解傳統文學,好在我還在能理解,所以能夠看清楚這差異產生的原因:受眾原因。真正受過精英教育或者係統教育的讀者,在他們的心裡,很多基本邏輯已經成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說“群體沉默”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因何而來,它產生之後引起的後果是什麼,在真正接受了係統教育讀者的心裡,隻需要四個字,就成型了。根據輸出的原則,有關於“群體沉默”的憂慮和嚴重性,或許這個人的知識體係,已經在瞬間反饋給他。

但這個社會上大部分人,沒有形成這樣的機製——我是說這個社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甚至於讀過大學,乃至於拿了更高文憑的人,恐怕都沒有形成這樣的機製,那麼,為求傳遞的透徹和準確,我得一五一十地說明“群體沉默”的來龍去脈,這樣一來,人們才不止是看到了一個似乎很酷的名詞,而是真正了解了它的意思。

又如同一本複雜深刻的飽含社會隱喻的名著,例如《水滸傳》吧,邏輯體係完善的人,才能看到其中飽含的諷刺和揭露。而大部分的人,隻會看到“路見不平一聲吼啊!”“兄弟義氣”“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痛快殺人!”

啟蒙文章要明確它的指向性,這是我看清楚這些之後就明白過來的東西。我所麵對的讀者中,不是沒有厲害深刻的人,也有很多,但是,基於目前這個社會的文化和教育體係,個人思維體係帶有缺陷和片麵問題的人,是多不勝數的。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譬如說,要真正在文學或者哲學層麵看懂《水滸傳》,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文化訓練,在古代這個訓練是有的,並且有指向性。現代沒有了,因為文化崩潰了,文化崩潰連鎖導致國家並不能明確需要創造什麼樣的東西,國家不能明確,教育則無法擁有目標,當教育沒有目標,教育係統隻能將所有可能有用的東西一股腦的擺在你麵前。所以即便是一本《水滸傳》,即便你經曆了高等教育,也會看得思緒多種多樣。到底有怎樣的教育方向基於現代是“對的”,我們不知道,大家也不敢輕易下結論,但沒有任何方向,一定是“錯的”。有人會說這就是自由,這就是多樣化,其實不是,為什麼不是,我也不打算在這裡解釋。

我在書裡看似解釋了很多東西,例如“天地不仁”,這是在古代又(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