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流轉(下)(1 / 1)

贅婿 憤怒的香蕉 2340 字 1個月前

第526章流轉(下)

自竹記的兩家店在京城開業以來,到這一年的七月中旬為止,整個“竹記”的實體店鋪,在汴梁附近範圍內,已經開到了五家。對於許多在京城做生意的商家來說,這是一個難以企及的擴張速度,但就寧毅這邊的自覺來說,這最初半年的擴張還算平穩,是談不上有多快的。

在某個方向上,寧毅真正在操控擴大的主力,還不在竹記的五家實體店鋪上,而在於不斷發往各地州縣的一撥撥的“推銷員”。以二月裡寧毅帶著五個弟子到木原縣為起點,到後來寧毅去往江寧,再從江寧返回京城,整個布局都在不停的發展運作。

在最初的一個多月裡,這批推銷員們並沒有帶來太過顯著的業績,頂多是在周圍探清楚了路。寧毅在江寧的一段時間裡,吸收了十餘名與蘇家有關係的年輕人做訓練,其後帶領著上京。對蘇檀兒來說,這家這個夫君到底在乾些什麼事,她看得並不是非常清楚,然而回京之後,一切就開始迅速地膨脹起來。

位於汴梁城外的研發大院裡,寧毅之前就曾指導著製造的一些小商品已經成熟。香水、香皂、蚊香、花露水等物開始在竹記的貨物櫃台上一樣接一樣的出現,而最初成績隻是平平的“推銷員”們在短短的十餘天裡忽然出現大量的斬獲,原因在於寧毅開始歸納大量的貨物需求、朝廷政策偏向之類的信息,供手下人使用。

這年月裡的武朝,雖然說起來是經濟最為發達的時候,但普遍上來說,還是信息封閉的農業社會。除了一些大城市、大家族的豪紳們占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在他們之下,許多中小地方的地主們對信息的敏感度就呈明顯的梯次下降,譬如某一家收了糧食,隻是囤在家裡,就算想賣,也找不到靠譜的買家。某一家種了棉花,長期供某個商戶收購,價格基本沒有變化,某一天這個商戶破產或是死了,棉花就不知道該賣給誰。也有時候在小地方做買賣的兩家講價錢,一方不清楚外麵的市價,或者喊得太高,或者喊得太低,最後發現自己二了或是虧了的情況,都有出現。

後世所謂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要建立在大量買賣意向對比的情況下,如今的調節,或許有,卻並不明顯。整個社會上巨大的貧富差距也源自於此。當然,官本位的思想對貧富差距的巨大其實是一種變相緩衝,錢到了某個程度,意義畢竟相差不大,一個小地方的地主,攢一輩子,或許積蓄不少,但得到的享受和心理上的優越感,往往還不如培養出一個秀才來得多。

寧毅最初訓練這批推銷員,著重於如何能讓自己的說話看起來高大上,此時則加了更豐富的內容。京城一地最近缺少什麼貨物,附近的價格是什麼,有哪家人在(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