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 仁者之勇

聽到魏收這語調顫抖的試探發問,李泰便忍不住笑了起來。

他從席中站起身來,抬手示意齊使眾人先行入座,然後才望著他們說道:「魏少傅此言過謙了,但能心持仁義之想,襟量是否雄闊,也都不能阻人施行合乎道義之事。我師旅巨萬丶勒馬邊中,日耗穀米不可勝數。今與諸位閒話片刻,所損人力物力便已頗為可觀,所以諸位是覺得我是在以此相戲?」

「不敢丶不敢……」

齊使眾人聽到這話後,紛紛垂下頭去,隻是心中仍然狐疑難消。

這時候,獨孤永業便又站出來,向著這些人說道:「諸公對某現身此處既有疑問,某便從實到來。所以身至此境,並非大王所謀,皆某共金墉城一眾守戍將士懷誠趨義。

故主不仁,拋地與民丶不加恤問,某等困守孤城,將士忍饑耐渴,但卻苦盼援軍不至,萬般無奈,所以來投。幸在大王寬大仁恕,願意收留並加包庇,某等遂得安生。」

齊使眾人聽到這話後,臉色也都變得非常難看。他們自然清楚這未必就是全部的事實,唐王在下達了最後通牒之後,必然也施行了其他的手段威逼,才讓金墉城守軍扛不住壓力選擇投降。

但這個問題繼續追究下去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無非他們可以就此對西魏加以指責,責怪西魏不肯遵守盟約的停戰規定,可是之前便已經有淮南事發生,而且還被唐王加以發揮用於向他們進行問責。

他們據此責問,也隻是更加破壞和談的氛圍,而且在河洛進一步丟失的情況下,他們這一方的情況更加惡劣,西魏還願不願意繼續談下去都是一個未知數。他們即便據此再作什麽控訴,也乾擾不到對方。

現在獨孤永業說是他們金墉城守軍主動選擇投靠西魏,而非受到了西魏的強攻或威逼,反而能讓這些使者們心內暗暗鬆一口氣,起碼在表麵上西魏仍然沒有撕毀之前的臨時停戰約定,仍然願意找個藉口來搪塞他們,可見還是具有一定的和談意願。

「永業身荷國恩,自營士辟為上將,更授以邊鎮大邑之用,稍遇挫折磨難即背國投外,當真可恥!」

趙郡王高睿自然仍是憤慨不已,怒視著獨孤永業嗬斥一番,旋即便又轉頭望著唐王說道:「唐王雖以寬大為懷,但如此忘恩負義丶首鼠兩端的賊徒,竟也招納麾下丶具席客堂,難道就不擔心玷汙廳堂丶積垢府下!」

李泰聽到高睿這一番憤慨之言,倒也並沒有心生惱怒,而是又笑了出來:「天下紛亂,道沉久矣,並不能俯拾得之。譬如沉屙用藥,勢必不可抽刀斷首丶人死疾消。尋道之行,道阻且長,人相繼力才可望成事。

但能奉我道義者,皆可引為後援丶勿嫌前塵。今河北士民皆懾於強勢而恭奉齊氏,論跡皆是從賊,但我仍能心存仁恤,為免多造殺戮丶甚至肯與世仇謀和。天下之賊,莫惡於高氏,王猶且能登堂為賓,何況獨孤將軍這樣幡然醒悟丶肯與前塵割裂的歸義良人!」

「羌丶唐王休要欺人太甚!」

高睿聽到這話自是忍受不了,當即便手按佩刀怒吼一聲。

而在聽到這吼叫聲後,廳堂內外直宿衛兵們紛紛抽刀在手,將一眾齊使團團包圍起來,魏收等人見狀後更是紛紛驚絕當場,各自臉色煞白,連連發聲恭請唐王息怒。

這種程度的紛爭,還不至於讓李泰肝火大動,如今的他雖不至於完全的喜怒不形於色,但拋開一些私下裡的場合不說,在麵對外人的時候就算是有什麽情緒的外露,也都是有著自己的意圖和想傳達的訊息。

他抬手屏退衝入堂中的衛士們,然後才又略帶歉意的說道:「部屬護主心切,冒犯賓友,實在抱歉。今日邀請諸位至此,本來也是有正事需要商討,沒想到一時氣盛竟作意氣之爭,確是有些失禮。隻不過,紛爭因惡言而生,首作惡言者卻自有其人。諸位如果不願於我和氣論事,那便請返回彆館各自休息罷,明日即刻啟程歸國複命,勿阻之後事程進展。」

眾人見唐王神情雖然仍是保持著和氣,但口中卻已經表態要結束和談,心中自然是深感吃驚。

原本之前剛剛來到弘農時還覺得眾使者們多受魏人蠱惑的陸杳這會兒最是不能淡定,忙不迭離席而起,向著李泰深揖道:「唐王請息怒丶請息怒,兩國謀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