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生意對手(1 / 1)

猶豫了好一會兒之後,李正喝下一口茶水說道:“開設作坊需要因地製宜,各地郡縣可以提交自己的情況,並且作坊選址和給出多少人手,並且拿出各地的人手能力,或者說有什麼人才,這都是我們選擇地方的因素。”

房玄齡聽著點頭表示讚同。

杜如晦說道:“你想要各地先開條件,然後你在從中選擇?”

李正點頭說道:“那是當然了。”

房玄齡說道:“那麼暫時就先這樣了,我們也隻能先這麼回複。”

杜如晦看向一旁的許敬宗說道:“昨日中書省就收到了許敬宗送來的信件,說是涇陽要向朝中買陳糧。”

許敬宗低聲說道:“沒錯,就等你們朝中出價錢了。”

房玄齡思量著說道:“既然是陳糧價格要比新糧的市價要低,現如今外麵糧食市價一貫錢倆石。”李正說道:“陳糧的價格一貫錢十石如何?”

房玄齡和杜如晦相看一眼。

杜如晦放下茶杯說道:“一貫錢十石價錢也太低了。”

李正又說道:“這些陳糧如果不賣給就能看著爛在倉庫裡都囤積了幾年了,而且陳糧不清出去,新糧就放不下,這是你們朝中的窘境吧。”

房玄齡驚疑地看著李正,“你還知道這個?”

李正搖著扇子說道:“很多時候商場如戰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要和朝中做生意,當然也要知道朝中的情況。”

杜如晦又說道:“就算是朝中現在有很多陳糧無法處理,但也不能這麼賤賣。”

李正接著說道:“一貫錢八石!你們覺得呢?”

房玄齡糾結著說道:“李正,你這是趁人之危。”

李正笑道:“就是趁人之危又如何?眼下你們朝中就是這麼一個情況,積攢多年的陳糧就連釀酒的程家都不要,我還能做飼料用。”

房玄齡看了一眼杜如晦。

杜如晦說道:“這樣吧,一貫錢六石如何?”

李正心中盤算著,“一貫錢六石?”

房玄齡又問道:“你嫌價格高?”

杜如晦接著說道:“一貫錢六石的價格,朝中賣你三十萬石陳糧!如果按照一貫錢八石朝中隻能賣你十五萬石,長安令以為呢?”

不得不說這房玄齡和杜如晦兩個人不好糊弄。

這兩人可不是尋常對手。

房謀杜斷也不是瞎傳的。

他們也是李世民手中的最頂尖的謀士。

能為李世民辦事這麼久,這兩人自然不能小覷。

一貫錢六石,能賣三十萬石。

一貫錢八石,隻能賣十五萬石。

價格低兩成,損失的卻是近一半的糧食。

價格高兩成得到的是三十萬石頭糧食。

而對朝中糧食不論哪個價格賣出去,朝中都不是賠錢的。

反而損失的是自己這邊買糧食的數量。

反客為主,這個杜如晦和房玄齡一唱一和反而輪到自己做抉擇了。

沒想到古人已經把討價還價玩到了這種地步。

還真是不能欺負古人落後呐。

李正長歎一口氣說道:“兩位還真是……”

杜如晦說道:“長安令心中應該有一筆明白賬了吧。”

李正笑著說道:“做生意嘛和氣最重要,我要是選擇一貫錢八石,朝中隻賣十五萬石,那朝中還是淨賺的。”

房玄齡點頭說道:“對朝中來說本就是賦稅收來的糧食,對你來說一貫錢六石也不虧,價格已經很低了,還請三思。”

李正對許敬宗說道:“拿契約來吧。”

許敬宗拿出兩份契約,李正在上麵寫下價格和數量,一貫錢六石,用五萬貫錢買三十三石陳糧。

房玄齡說道:“老夫會拿起向朝中批複的。”

杜如晦也說道:“至於各地郡縣的事情,我們會讓各地郡縣自己遞交各地情況,而後交給你。“

李正躬身說道:“有勞了。”

見兩人起身要走,李正說道:“兩位真的不留下來用飯了嗎?”

房玄齡說道:“不了,我們還要趕著去向陛下回複。”

杜如晦也說道:“就先告辭了。”

送走了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位,許敬宗說道:“長安令,這兩位還真是不好對付。”

李正說道:“他們這麼受李世民器重不是沒有原因的,其實我也很想挖這兩人來涇陽給我辦事。”

許敬宗皺眉說道:“怕是不容易吧。”

李正若有所思點頭,“怕是李世民要和我拚命。”

許敬宗又說道:“不過最近長孫無忌這個老狐狸和他們兩人相比就是差了不少。”

長孫無忌確實有能力,但長孫無忌手段多,並且還喜歡拉攏人心。

而杜如晦和房玄齡屬於做實事的那種,沒有長孫無忌這麼多的心眼。

相比長孫無忌喜歡排除異己。

房玄齡和杜如晦更值得讓人敬重。

到了午時,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才回到了中書省,安排接下來的事宜。

回複各地郡縣,將各地自己的情況上報,並且交給涇陽選擇。

各地也不用一股腦去求涇陽。

也算是給各地一個交代了。至於那些情況比較差的郡縣,還要各地縣丞和郡守治理的情況。

這樣一來於情於理都說過去,各地郡縣自己也不好在有推諉。

治理不好也是各地自己的問題。

既考驗了各地郡縣的治理能力,也可以讓朝中知道各地的情況。

是一舉多得的事情,李世民很快就批複了。

買賣陳糧的事情交給戶部去辦,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

忙完了一天的事情,房玄齡和杜如晦一起走出承天門。

熱鬨的朱雀大街上,房玄齡對杜如晦說道:“現在終於知道為什麼在涇陽會有彆樣的感覺了。”

杜如晦說道:“是嗎?是什麼原因?”

房玄齡一邊走著說道:“長安令太過擁擠,太過喧鬨,給人一種非常壓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擁擠的籠子裡,在長安久了之後,在去涇陽有一種走出籠子豁然開朗的感覺,更重要的涇陽那種安寧的氛圍,也讓人能不自覺寧靜下來。”

杜如晦看著四周說道:“你們一說來真是,長安確實太過擁擠了,太過喧鬨了,什麼人都往長安擠,已經有很多年沒有體驗過那份寧靜了。”

房玄齡笑了笑說道:“等我們年邁之後也找個像涇陽這樣的地方渡過餘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