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花錢(1 / 1)

來路嗎?確實有點難辦。

要問圖書哪裡多,首推文淵閣。

明朝天下未定,明太祖朱元璋就派大將軍徐達負責收集藏書、建立國家圖書館文淵閣。

其後兩百餘年幾經周折,明朝文淵閣連帶一朝文明,最終在李闖王的炮火中付之一炬。

文淵閣可謂是隨著明朝的建立而建立,隨著明朝的消亡而消亡,與明王朝休戚相關,同呼吸而共命運。

洪武元年,1368年,文淵閣在南京建立。

朱元璋繼續派人遍訪天下名書,充實書庫。

經過三四十年的積累,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文淵閣中藏書可謂可觀。

朱棣此時萌生了修書的念頭,修一部什麼樣的書呢?

原話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直言,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成一書,毋厭浩繁。”

簡而言之,有史以來所有科目、所有類彆的書都要收錄進去。

定下了基調,朱棣親自著手組建了編輯部,主編包括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內閣首輔解縉(另外兩位才子是楊慎和徐渭),還有一路輔佐朱棣登基的“黑衣宰相”姚廣孝,朱棣寵臣、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王景等。

當時的主編叫做“總裁”,這一幫豪華陣容的“總裁”領導了精英知識分子二十多人,另外召集了字寫得好的若乾人,浩浩蕩蕩進了文淵閣,一應後勤事務全部被妥善解決,幾年間沒日沒夜、殫精竭慮地編書。

先後參與編纂人員達2139名其間,生生累死了好幾人。終於編成了一部《永樂大典》。

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

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曆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麵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這部巨製比法國狄德羅、達蘭貝主編的百科全書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都要早三百餘年。

所以,《永樂大典》不僅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所謂盛世修典,《永樂大典》的成書彰顯了明王朝的國力。

其後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在都城新建了文淵閣,開始了“南書北調”工程。南京文淵閣中的藏書(包括皇皇巨製《永樂大典》)每個版本“各取一部”,裝滿了百個箱櫃,送至北京收存。

此後經過不斷收集,據1441年編撰而成的《文淵閣書目》所載,其藏書近300種,已達43200餘冊,估計在十萬卷以上。

至此,明代文淵閣的藏書可謂達到鼎盛。

永樂大典的編纂就得益於老朱的文淵閣打下的底子。

現如今想要印刷書籍,文淵閣也是繞不開的。

但是難就難在這裡。

跑去找老朱,願不願意是一回事,錢肯定是要暴露的。

被老朱知道了,要是找自己要錢咋整!

頭疼。

“你倆去找人拉錢吧!本侯會找兵馬司護衛。”

“書籍先印四書五經這些尋常書籍,藥局的醫術典籍也可以複印,忙完這再說。”

“是,下官(屬下)告退。”

錢沒花完,又來了一樁煩心事,煩惱的很。

鄭雄從十六樓出來,便直奔府衙而去,看看有什麼要花錢的地方。

“府衙最近有沒有要用錢的地方?”

府丞不明其意,看鄭雄緊皺眉頭的模樣,小心的答道。

“沒有,馬上就要秋收,稅收上來,需要花錢的地方不多。”

秋收,收稅嗎?

鄭雄的雙眼一亮,心裡默默的思索了一番,隨後對著府丞說道。

“今年定下的稅賦是多少?”

“額定三十三萬貫。”

“待會去十六樓拿錢給交了。”

“啊!這~先交了,沒有先例啊!”

鄭雄莫名一笑。

“沒有先例,那本府成為這個先例,有什麼問題?”

“沒有,可是,都折銀交上去嗎?”

鄭雄的操作,給府丞整不會了。

額定稅收是額定稅收,收上來的稅可能就是五花八門,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有可能。

但是你這一刀切,你是安逸了,上麵不一定會欣然接受啊!

“都折銀吧!這個稅今年也不用征了,由府衙出了。”

得,這下上麵不一定同意,下麵也接受不了了。

這不是斷人財路嗎?

“請侯爺三思,折銀雖好,但是上下不一定會同意的。”

鄭雄雙眼一瞪,脫口而出道。

“上麵不同意就不同意,關下麵什麼事,本侯把稅給交了,不剛好給他們省事。”

“等等,你是說~”

府丞回了鄭雄一個堅定的神色,鄭雄也由此刻反應過來。

閻王好過,小鬼難纏。

上麵下麵都要謀求進步的。

上麵可能反對的聲音不大,但是下麵的財路可能就斷了,鬨出什麼亂子也不是不可能。

對彆人,或許此刻就難住了。

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那是不死不休的。

但是鄭雄可就不同了,正愁著怎麼把錢給花了呢!這不就來了嗎?

“上麵不用管,不行的話,拿著錢買就是,下麵撥個十萬貫,均分下去,就當年終獎發放。”

說實話,鄭雄的操作真的讓人想不到。

彆人做官做的累死累活,上一任鄭沂言就是典型的例子。

為了點錢偷摸從鄭雄這裡薅。

攢了幾年就攢下來十萬貫的家底。

可見日子過的多苦,這還是天子腳下,京城首善之地,彆的地方更不用多說了。

鄭雄倒好,眼睛不眨一下,就把稅錢代交,還給員工發福利。

好官,好老板,但是容易遭人記恨。

府丞也不知道鄭雄的決定是好是壞。

不過還是勸解了一句道。

“侯爺,您建造食堂,就引發了不小的風波,這次再這樣怕是會引起彆人的不快,要不要三思而行。”

站在自己人的立場,本不該反對,自己說這話也是得罪人的事,但是提醒還是有必要的。

真引起了彆人的不快,自己絕對是被噴的最慘的那個,很大可能背鍋。

至於鄭雄,醫侯,有鐵卷,作吧!反正作不死。

“不用,對外就說本侯要做稅務改革,今年的賦稅和獎金提前墊了。”

真的麻了!

賦稅改革,這麼大的事,你說來就來,一個弄不好就是群體事件,你怕是閒自己過的太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