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納哈出投降
有人歡喜有人愁。
王朝更替很正常,趁著手裡還有砝碼,自己還有價值,還能賣出個好價錢。
這就是一部分人的正常心態。
但是王朝更替又總有一部分死忠的人存在,他們傻嗎?
不傻,這群人才是值得敬佩的存在。
而在曆史上從不缺少這些人的存在。
崖山殉國的百姓,清軍入關的嘉定屠殺,都能說明不屈的意誌一直存在。
而他們就是民族的脊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就算曆史在鄭雄的影響下,元軍在這一年隻剩下遼東和雲地兩處地盤。
納哈出斟酌時事,權衡利弊,做出投降這個決定。
還有一部分人不管是看清也好,還是沒看清形勢也罷。
終歸在這一刻分成了兩個群體。
或許他們的結果是死亡,但是依然改變不了他們的決心。
在納哈出走後,這夥人自動串聯到一起,秘密的進行商議。
“太尉已經決定投降,說實話,繼續與明朝抗衡下去,希望也是渺茫。”
“但是長生天的榮耀,繼承自成吉思汗的遺誌都告訴我,絕對不能屈辱的投降。”
“縱使不能被人們接受,我也要讓明朝的皇帝看看我草原上的勇士並不是怕死,依然有著血性。”
“我欲帶領我之一部脫離太尉的管控,在這遼東之地與明軍周旋到底,你們有何打算?”
聚集的人都是主戰派,或者都是不會輕易投降的,有人帶頭,便一個個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算我一個,就算遼東待不了,這茫茫草原,我還不信找不到一個棲身之所。”
“或許我這一生就此如喪家之犬一般,碌碌無為,但是總有一天,我的子孫後代必定會如同成吉思汗那般,從草原上崛起,橫掃天下,讓我草原的輝煌重現,而我相信這一天一定不會太遙遠。”
聚會的眾人紛紛的表達著自己的想法,都是想要脫離納哈出的掌控,不願投降的存在。
粗略的一算,共十八部,人馬數萬,占據納哈出一小半的人手。
小型會議結束後,便紛紛回了自己的大本營,召集手下的部眾,準備脫離納哈出。
另一邊納哈出也有著自己的消息渠道,上位者自然有著自己的擁護粉絲,給自己提供著消息,讓事態不會脫離自己的掌控。
那邊談論的話題,沒多久就被納哈出知道了。
這些人或許不被準備投降的人所喜歡,但是共事多年,同為蒙元陣營,納哈出也不想同胞相殘,以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
思慮良久,方才發出一聲歎息,開口道。
“隨他們去吧,希望他們有著長生天的庇佑,能有一天重現我大元的輝煌。”
“此事就此做罷,剩下的若有這種想法,不必姑息,怪就怪他們時運不濟,沒趕上趟。”
摸不準納哈出的想法,身旁傳信的親衛也沒多想,就把納哈出的決定傳遞到各處。
這十八部的人馬也是說到做到,從會議結束,到從金山離開,一路也很順利,並沒有什麼阻攔。
一處不知名的小山包,撤離出來的十八部的領頭人,彼此打量。
“烏蘭巴爾斯沒來,不是未能及時撤出,便是當了叛徒。”
“事不宜遲,未免節外生枝,諸位告辭。”
不一會,小山包再次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不知何時,又出來了一些探馬,觀察了一下。
“泥土很新,四周的糞便還有些溫熱,看來他們從這裡集合之後又四散而走,走了有一會了。”
“回去稟告太尉吧!”
金山這裡,這十八部的人馬出走,引起的動靜還是不小的,很多人都知曉了消息。
不過都是按兵不動,等著納哈出的反應。
等到這些人成功出走的消息傳來,而納哈出並未過多乾預,有些人也坐不住了。
仿若一顆石塊丟入了湖麵,泛起一陣漣漪,惹得人心浮動。
或許是為了自由,不想隨大流投降。
一部分人也開始回去召集人馬,準備出走。
可是這次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這小部分人剛回到自己的營地,召集人馬,便被納哈出早已準備好的人手擒下。
未曾翻起一絲波瀾。
從下午到晚上,想要脫離的部眾一直斷斷續續的存在,也有過反抗,可是都被納哈出輕易的鎮壓。
第二天天明,納哈出再次開會,隻是台上多了一道身影。
赫然是老朱派來的使者,現在出現在納哈出的身旁,高居上座。
“今日召集眾位前來,當著使者的麵,正式宣布一件事。”
“從今日起,我遼東正式歸附大明。”
“王朝更替,天行有常,刀兵一起,生靈塗炭。”
“今日歸附,不為我,為治下的百姓能安心生活。”
“望諸位也勿提刀兵之事,以享太平。”
昨日一天一夜發生的事,眾人也都知曉,除了早先出走的,剩下的都被納哈出鎮壓。
結局已經注定,文武也順勢附和納哈出的話語,紛紛開口。
“遵太尉令。”
老朱派來的使者被這一幕弄的有些發蒙。
自己除了給老朱送來招降的文書,平日也沒乾啥事。
結果納哈出就這麼歸降了。
是他怎麼都沒想到的。
祖墳冒青煙都無法表達使者這一刻的心情。
納哈出歸降代表著遼東這一塊將納入老朱的統治,這麼大的地盤,功勞不會少。
這麼大的功勞自己稍稍分一點,就夠自己吃一輩子了,再說肯定得有自己的一份。
“使者,這是歸降文書,還請帶回呈給皇帝陛下。”
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的暈乎乎的使者,總算在納哈出的出言下緩過了神。
“太尉能觀天地變化之機,知時識勢而不失者乃為傑丈夫。”
“歸降一事,陛下看到想必也會很高興,必不會虧待太尉。”
“我這就入關,八百裡加急將此事告與陛下知曉,給太尉一個滿意的答複。”
“如此甚好,我就在此等候閣下的好消息了。”
“在下還有一事想要問下,不知太尉可否告知?”
“但說無妨。”
“陛下三番五次的遣使來此,太尉從未有過回應,今日為何如此突然做出了歸降的決定,其中是何原因,還望太尉能夠告知。”
使者有疑問是正常的,實在是突然,沒有任何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