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誌恒的話讓沈翔一愣,說實話,他對於縮微膠片的一些情況雖然知道一些,但具體的了解並不多,現在聽到處座吩咐,不禁猶豫了一下。
寧誌恒自然也有自己的考慮,其實就在他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就已經有所判斷,據他所知,G型發動機和航空魚雷的技術資料,可以說是長篇累牘,各種圖紙數據內容繁多,真要是使用紙張來記錄,並進行遠洋運輸,絕對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認為德國方麵一定采用了目前國際情報界最常用的縮微技術,把所有的資料都拍攝到小小的膠片裡,這才是最穩妥和安全的方法。
這種縮微技術,其實也不是什麼新科技,在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使用,一八五三年,英國就已經可以把整張《泰晤士報》的縮拍成六分之一厘米直徑的一張膠片上。
一八七零年的普法戰爭中,法國人開始把這項技術投入到軍事用途上,將數以十萬份的機密文件和指令縮拍成體積微小的膠卷,進行運輸傳遞。
八十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縮微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存儲量和穩定性方麵都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
這項技術目前已經普及到很多領域,尤其是在儲存資料方麵,縮微技術的優勢完全顯現出來,不僅可以將浩如煙海的資料縮小到一張郵票大小的膠片中、而且縮微膠片還具有穩定性好,不宜損壞,存儲安全性強、尤其是對原件有很強的保真性。
現在西方技術先進的國家,也都在使用這項技術,像一些大型的銀行和圖書館,還有報社之類的單位都用它貯存資料,就是現在,英國人怕德國的轟炸損壞大英博物館裡珍貴的藏書,就用這項技術把整個博物館的書籍都拍攝下來,而軍方情報部門自然也看到了其中的好處,所以普遍用於情報諜戰之中。
但是這種技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縮微膠片不僅需要具有高分辨率、高解像率的技術設備拍攝,甚至就連閱讀,也需要特製的儀器,比如專用的幻燈機、投影設備等等,就連拷貝設備也是極為少見的。
可是中國因為科學技術相對落後,對縮微技術一直沒有什麼接觸。
據說在淞滬大戰的前一年,美國曾資助過北平圖書館一套縮微設備,可是在戰後又被日本軍方奪走了。
據寧誌恒所知,也就是在軍統局總部,才新近從美國購入了一套縮微技術拍攝設備和閱讀設備,以及專用的拷貝設備,至於其他保密部門,好像根本就沒有配備。
就算是在上海,寧誌恒也沒有聽說有這樣的高級設備,估計就算是有,也肯定在日本情報部門的手裡。
而香港是英國占領的國際性港口城市,是有可能具備這樣的設備的。
寧誌恒知道,自己即便是能夠奪取圖紙的縮微膠片,也需要找到這樣配(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