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每逢災難之際,佛教避世,名曰不沾惹是非。
袁斌不信教不傳教,本身對於信仰這事,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態度。
而且底層老百姓們信什麼他無所謂,隻要不傷及自己,管彆人呢。
袁斌自始而終,彆人信不信,他無所謂,隻要不顯擺到自己臉上就行。
佛教好多教徒似乎有傳教濟世的打算,就是到處傳教。
袁斌就有一點煩躁了,他感覺這個佛教就好像是聞到了葷腥的貓,真的是感觸挺敏銳。
膠州剛剛發展起來,有了起色,佛教就開始來傳教了,畢竟底層的老百姓們手裡有銀子,才能供養寺院裡和尚。
供奉起來的佛祖,是不需要吃飯,畢竟隻是泥塑的樣子。
然而,佛教寺院裡的和尚們可是需要衣食住行。
據袁斌了解的情況,在江南地區最繁榮的地方都有佛教寺院。
這佛教寺院甚至擁有良田而不用交稅,所以有很多為了逃避各種事情的人,跑上寺院,剃度之後當和尚。
和尚的日子可美了,還有很多富商,為了下輩子能投胎做個好人,揮舞著銀子,非得點什麼長壽燈。
或者是把自己掙的銀子,整的虧心的銀子,分一部分給和尚,和尚就會說,佛祖會原諒您的罪過。
不管怎麼說,袁斌不喜歡現在的佛教,他更喜歡苦行僧,真正的為心中的‘佛’而努力著,為洗滌世間的罪過,而刻苦的苦行僧。
不過袁斌不願意管閒事,在杭州的時候,有人就叫著他一起去寺廟燒香拜佛,他都不去。
看不上,代表著一定要多管閒事,有時候學會閉嘴也是一種美德。
早晚沒有想到,就是有人記吃不記打。
袁斌認真的看看銅鏡中的自己,左右的打探自己的身姿。
“我就這麼一副好欺負的樣子嗎?”
袁斌一邊打探,一邊難以置信的說道,又摸摸自己的下巴,是不是嘴上無毛就顯得人比較年輕不可靠。
“要不要留上一把胡子,唉喲,留胡子是真難看,尤其是山羊胡,我可不想留一臉老相的胡子。”
袁斌有一些發愁,但是他覺得自己這長相也不像是個二百五,隨便讓人欺負的樣子。
最近王文君和王彘兩個人,一直是在膠州,聽從主公的吩咐。
兩個人趕緊趕到主公身邊,就看到主公在左右的照鏡子,想要改變自己的樣子。
王文君是不信鬼神之人,早些年他臥床在床的時候,心中不知道求神拜佛多少次,沒有一次成功!
王彘同樣年紀小小都遭遇不測,他記憶中的爺爺奶奶父母全部都是勤勞之人,為什麼這種勤勞無辜之人要遭遇這種不測?
‘那肯定是神佛不管用,好人沒有好報。所以眼瞎的神佛,信他乾什麼’
可能是袁斌就是一個離經叛道之人,導致他在手下大多數也
是這個樣子的性情。
某些佛教高僧想要打臉在施恩,什麼與我佛有緣之類的話,可算是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了。
“不見任何傳教之人,讓他們滾!”
“如果真的想讓我看到什麼神跡,讓我真的開始信佛,你讓這些高僧直接把匈奴單於咒死,或者是匈奴人死絕了。”
“那我就信,為了天下太平,我願意付出自己的信仰!”
袁斌直接提出來這個要求,王文君聽完之後眼睛都放光了。
“這件事就交給屬下吧,屬下一定會大肆的宣傳。”
王文君一臉好笑,他一肚子的壞水,準備搞事情了。
*
膠州老百姓們小日子過得不錯,有吃有喝,填飽肚子還能做工。
大多數的老百姓的生活平靜安穩,而且本地也有屬於自己的信仰。
像佛教就屬於舶來之物,隻有過得特彆苦的地方,或者是特彆富貴的地方,所以倍受推崇。
很多受苦受難的老百姓,之所以會信奉佛教,就是這輩子受的罪夠多了,心裡就是想著一件事:今生受罪,下輩子享福。
富商或者是有權有勢之人信佛拜佛,就是希望下輩子還能有這樣的出身,還過上現在這種日子。
佛說:都行。
佛教傳教來到膠州,就不怎麼通用。
因為老百姓們都著急忙活的乾活,一部分人去工廠了,還有一部分人要種地。
還有好多孩子們去上學,隻要是稍微懂點事兒的人,都特彆的忙碌。
在整個膠州不忙碌的人,除了混混二溜子,就是老掉牙的老人和小孩子。
總體而言,袁斌憑一己之力,讓整個膠州都動起來了。
高僧之所以是高僧,是因為他們能說會道,語氣都能忽悠人。
傳教的僧侶來到了膠州最貧窮的縣,也就是原來的陽縣,陽縣這地頭的老百姓個頂個兒的精的像隻猴。
想從他們手裡頭掏錢,簡直比登天還難。
“佛祖會保佑你,你與我佛有緣,……不儘一點心意嗎?”
高僧先是高高的帽子給戴上,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