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很快就發現,女娃的學習成績居然普遍比男娃好。
既得利益者難以接受,既得利益者不能理解。
不是,這世上從來都是男尊女卑,怎麼可能這些卑弱的女人學的比男人還好?
當這件事情鬨到姚芹這裡的時候,姚芹隨口的感慨倒是給了他們一個可以接受的解釋。
“都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些女娃平時在家裡就要做家務,又不會被偏心,反而男娃更受重視,有一些家裡勞動力充足的,還可以每天出去瘋玩,也就難怪在能夠讀書的時候,女娃們會付出更多的努力了。”姚芹當時忍不住感慨道。
因為改變命運的機會就在那裡,困難的人學習欲望通常也會更加強烈。
姚芹隻是隨口一感慨,有些人卻覺得找到了原因。
“是了!學的好才有獎學金和好吃的,這些吃的可不會讓她們帶回家,有些女孩子出生之後都沒怎麼吃過雞蛋和細糧,為了一口吃的,可不是要拚命嗎?等年紀大一些懂事了,就更拚命了,畢竟女娃考不到獎學金,家裡可是不會給讀書的。”
姚芹在設置之初,就知道有一些人家長拿了孩子的獎學金,並不會為他們存起來,而是自己花費掉,但是為了鼓勵人多送孩子讀書,獎學金的政策依然保持了下來。
除了獎學金之外,也設置了能夠落在孩子自己身上的好處——肉蛋細糧的補給。而這一些補給,惠及的孩子並不少。
可以這麼說,全年考試綜合排名前三名的學生才有獎學金,但是每次考試隻要考了290分以上,全都有食物補貼。
對於考試獲得優秀的孩子,學校會發放雞蛋餅或者肉沫餡餅,但是要求必須要當著老師的麵全部吃完,吃不完的都會被沒收走。
這就是為了防止有孩子被家裡人要求將食物帶回去。
姚芹以前在亞非拉發展中地區待著的時候就知道,有時候相關組織給婦女兒童的捐贈,並不一定就能落到婦女兒童的手中。
包括姚芹有時候碰到國內來援建的人員,交流免費午餐的時候,也聽他們提起過,免費午餐發放的雞蛋是會回收雞蛋殼的,就是為了防止孩子們被家裡要求將雞蛋帶回去。
姚芹還記得有個後輩告訴自己:“我當時剛剛過去支教,負責發放雞蛋,聽說杜絕孩子帶雞蛋回家,我還以為是因為重男輕女,女孩子被要求帶雞蛋回家給哥哥弟弟吃,結果發現我太天真了,真正需要防止的是有些人讓孩子把雞蛋帶回家給自己吃!”
“不得不承認,父母,特彆是父親,並不會天然地愛自己的孩子,我們在城市裡看父母對孩子好,好像司空見慣,但是這也是一種基於法律知識、道德素質和責任心的培養,在山村裡,青壯年男性天然地就占據了最多的資源,因為在艱苦的環境下,人都是先保證自己活下來,才會去想其他。”
見識過貧苦地區生活狀態人員的姚芹對此不能更讚同。
不說彆的,就說姚芹在這個時代,普
通村落人員的素質甚至可能會比有些近乎原始部落的現代部落高出不少,但是一旦碰上天災需要逃難,易子而食也屢見不鮮。
(易子而食,因為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於是難民會交換孩子煮來吃)。
幼兒的夭折率居高不下。
當好欺負的老人孩子尋不到了,下一個倒黴的就是天生力氣不如的女性。
大型災害逃難,最後活下來最多的就是青壯年男性和壯婦。
畢竟,誰不想活著?固然有青壯年男性護佑全家成功逃難的,但是隻要家中壯丁(無論男女)不足,危險就無處不在。
因為身處這個時代,了解到時代最現實的情況,所以姚芹從來不會認為這時代所有的父母都不會搶孩子的口糧。
要知道,在姚芹讓所有人都能勉強不餓肚子(不餓肚子不等於吃飽)之前,農家糧食分配中,最稀的就是家裡不受寵的幼兒——誰知道這孩子能活多久,讓他/她浪費糧食乾啥?有那個糧食,不如讓壯勞力多吃兩口,孩子嘛,特彆是要嫁給彆人家的女孩子,隻要養大了就好了,身板養的再壯也是要嫁出去的。
以前姚芹喜歡看科舉類小說,總是說農村人家偏心某一房,讓他讀書識字,吃好的喝好的,其他人過的多苦多累。
來到這個時代,姚芹隻覺得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欺騙——能夠送孩子讀書的,至少自己家裡有好幾畝地,都是個小地主階級了!
佃農怎麼可能有節餘?
現實如此殘酷,但是姚芹等人讓人提供肉蛋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獲得好用的聰明人,而不是讓成年民眾改善生活。
更準確點說,其他人中,良心壞一點的不覺得需要讓底層人經常吃到肉,甚至覺得給那些泥腿子讀書已經是開恩了,為什麼還要給他們吃肉吃蛋?
良心好一點的很同情孩子,也同意給他們一些好吃的,但是他們同情的是老人孩子這些弱勢群體,而不是青壯年們——青壯年有手有腳,想要吃肉吃雞蛋你們不會自己賺嗎?!
姚芹雖然認知地更加深刻,也不會覺得青壯年就不配改善生活,但是更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