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確認荊州再也掀不起風浪後,燕綏就準備啟程回豫州了。
當然,荊州的治理、官員的更替都還需要慢慢消化一段時間。田地分配的後續,也要持續派人觀察,防止出現土地兼並的亂象。
現在田產的買賣和過戶都要到縣衙去備案。金額大的,還需要上麵審批。每個人、每個家庭占用的田地總量也新設置了上限。舉報、督查機製也建立起來了,而且等年後,審計署和檢察署也該從豫州轉戰荊州了。
臨走之前,提拔為荊州彆駕、被委以重任的賈詡獻上一策:“袁紹名聲在外,卻是虛有其表,不若挑撥其和韓馥的關係,免得來日多一個強敵。”
既然已成為豫、荊州的核心成員,上了燕綏這條大船,賈詡便要燕綏立於不敗之地,這樣自己的生活方能安穩和樂。
燕綏明白他的言下之意。
爭天下的諸侯中,地盤最大、兵卒最多的不是袁紹,但尊為關東聯軍盟主的袁紹發展潛力很大、影響力也最深遠。
賈詡雖然不像燕綏知道曆史上發生了什麼,卻也斷言袁紹必定不會為現在所困,必然能突破成為一方諸侯,成為豫州日後的勁敵。
“合該如此。”燕綏篤定說:“韓馥性格軟弱多變,公孫瓚雖有軍事才能卻無治理之才,渾然不顧幽州百姓止戰的意願。袁紹吞並韓馥、擊敗公孫瓚都是早晚的事。”
賈詡笑道:“如今袁紹在河內的地盤不是他的而是河內郡太守王匡的,兵糧來自韓馥。不如使一道借刀殺人之計,除去這個潛在的威脅。”
其他諸侯,賈詡並不放在眼裡。
燕綏遲疑道:“文和說的很有道理,但韓馥的性格……”
之前也和郭嘉討論過,關鍵在於韓馥這個人吧,遲疑不定、還怕彆人說忘恩負義的閒話,不然也不會一直給袁紹糧草了。畢竟,這對他來說也沒什麼好處。
賈詡眸中精光一閃:“韓馥下不了手,我們可以啊。”
燕綏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對啊……陰謀詭計齊上唄。這方麵,賈詡可是行家,眾人自愧不如。
她欣然道:“南陽多名士,不如這件事情文和出手一下?”
賈詡微微欠身,謙虛說:“那詡便冒險一試。”
“反正,我們也不怕得罪袁紹和韓馥。”能除去袁紹最好,省下決戰的人力物力,激進些也無妨。
賈詡微微一笑:“汝南郡也不乏勇士和名士。”
挑撥的最簡便法子便是刺殺了,袁氏從汝南郡發家,選這個敏感地點的人是個不錯的主意。
畢竟豫州刺史和冀州刺史無冤無仇,中間還隔著司隸州等大片的地盤,燕綏派人刺殺韓馥毫無道理……倒是現在源源不斷地引進兵馬的袁紹,急需一個地多糧廣的地方作為自己發家地。
燕綏暗道:這次有賈詡橫插一刀,曆史上韓馥被袁紹一通威逼利誘,就把肥肉冀州拱手讓給他的事情,應當不會再發生了
。
比起袁紹,她寧願自己敵人是韓馥。
若是日後自己大兵壓境,袁紹肯定會負隅頑抗,但若是韓馥依舊當著冀州刺史,稍加利誘,膽小怕事的他必然果斷投降,乃是她最喜歡的對手。
“這段時間太辛苦文和了,”燕綏給了賈詡一點特彆的獎勵,笑著從係統中摸出來早就準備好的養生物品:“試試這個艾灸足貼,專門祛濕調理的,我試過了,讓人感覺很放鬆。”
賈詡饒有興趣地拿過來:“莫非是雲遊時候的特產?”
“是啊,”燕綏知道賈詡指的是什麼,坦然承認說:“是蓬萊特產。”
這隻是前菜,她給賈詡準備了另外一件重要的禮物。燕綏從係統包裹中摸出來了一個綠色的小盒子,給賈詡遞了過去。
“多謝主公,不過這是?”賈詡打開一看,裡麵赫然是兩片連在一起的琉璃片。這是這造型十分奇怪,兩側各有一隻黑色的腳,也不知道是用材料做的,雖然像鐵絲,但拿在手裡特彆輕。
“這是近視眼鏡,我選了一個差不多的度數。”燕綏做了個示範,示意賈詡把眼鏡戴在鼻梁上。
賈詡將信將疑地戴上了眼睛,頭暈了一下後,眼前的世界頓時清晰了!
“這是什麼器物?”饒是見過不少大世麵的賈詡也狠狠驚喜到了:“感覺以前看不清的東西都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了。”
燕綏輕輕笑了:“文和有沒有發現,文官往往沒有武將那麼好的視力?”
“確實,我記得在董賊營中時,呂布遠遠就能看到的人和字,我就看不清楚。”賈詡愛不釋手地撫摸著鼻梁上的眼睛,有些不舍得摘下來了。
“用功苦讀,尤其是在燈下苦讀很傷眼睛,這個就是用來矯正視力的一種工具。”燕綏關切地看著賈詡:“你戴著不頭暈吧?要不走幾步看看,有沒有舒服的地方。”
賈詡依言走了幾步,感覺越發良好,連忙拱手和燕綏道謝:“真是太感謝主公了,我這看不清東西的老毛病了,沒想到還能有恢複視力的一天。”
“舉手之勞罷了。”燕綏笑道:“看文和學識淵博,就知道年輕時候是下了苦功夫的。”
“那時候家裡不富裕,不舍得油燈,時常借著林家的一點燈光看書,”賈詡感慨說:“還是現在的少年郎幸福,書可以借閱,晚上有路燈,紙筆還便宜。”
“荊州學堂還都沒辦起來呢,”燕綏想到這個問題,微微歎了口氣:“先解決溫飽,來年秋收後再大力推行學堂吧。”
“主公考量周到,著農事和醫藥,安定民心是當務之急。”賈詡頷首:“能有口飯吃,生病有醫匠瞧,百姓就安定了。”
燕綏抿了抿唇:“百姓的願望真的很樸素。”
賈詡心道:所以這治理天下,重在權臣製衡和恩威並施管理臣子。這一點,主公真是太精通製衡之道了,而且挖掘人才無數,手下從不缺文臣謀士。這給了自己偌大的權力後,亦派過來了一個製衡的能臣——程昱。
其實燕綏遠沒有賈詡想得那麼深沉,她隻是依照在現代社會運行的規則在設置臣子的崗位罷了。
離開了潁川郡這麼久,燕綏有些歸心似箭了。
此時,安頓好父親後事,家裡的頂梁柱孫策依照父親老部下程普、黃蓋等人的建議,帶著一家老小來到了陽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