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晗早在之前便想過茶葉的用途。
當初規劃茶園的時候,考慮的便是飲品店的茶飲在製作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茶葉,而這部分的成本非常高,每個月至少有幾十萬的支出,占到成本的30%-40%。
如今,雖然大部分的桂花係列飲品和茶包已經下線,但由於花間集人流量巨大,年輕遊客眾多,加上飲品真材實料、味道好,飲品店門口依然每天排起長隊,每月的營業額超過百萬。
在這種情況下,每月消耗的茶葉成本占到20%左右。
粗略計算下來,一年需幾百萬的花費,絕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而自己打造茶園,便能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節省開支,使利潤率達到最高。
目前飲品店的需求最多的茶葉為烏龍茶中的鐵觀音和紅茶中的祁門紅茶,均為特級,單價800元/斤,批發價500元/斤,檔次非常高。
現在有了自己的茶園後,她準備把雨前茶作為飲品店的原材料。
根據花間集茶樹的品質,雨前茶大概率也是特級,最低為一級,足夠滿足茶飲的需求。
不過東嶺白茶按照綠茶的原理加工,屬於綠茶,與烏龍茶的口感存在一定差彆。
對於這點,葉晗也考慮過。
其實可以將一部分雨前采摘的鮮葉做成烏龍茶。
綠茶、紅茶、烏龍茶等茶葉品類的最大差彆在加工工藝,綠茶不發酵,烏龍茶半發酵,紅茶全發酵,但它們的原材料都是茶樹。
就像一條魚,可紅燒、可清蒸、可燉湯、還可煎烤,做出的味道不同,原材料卻都是那條魚。
當然,每種茶樹都有最適合自己的加工方法。
尤其是久負盛名的十大名茶,茶樹品種為專門培育,產地為限定範圍,自然不會製作第一種茶葉類型。
東嶺白茶的茶樹最適合做成葉白脈翠的綠茶,但做成烏龍茶也未嘗不可。
當地有一些茶園老板曾嘗試過,用這種鮮葉做成的烏龍茶醇香中帶著鮮甜,湯色清澈明亮,同時氨基酸含量遠超出其他茶葉,有種獨特的口感與特性。
沒準比目前所用的鐵觀音更具風味。
葉晗覺得可行。
等到4月中旬,就把采摘後的雨前茶一半做成綠茶,一半做成烏龍茶。
雨前茶的產量最高,應該足夠滿足飲品店的需要。
至於明前茶,品質比雨前更高,用來做飲品有些浪費,肯定要單獨銷售,讓遊客品嘗最為純正的明前特級東嶺白茶。
目前市麵上明前特級為600-800元/斤,但花間集的品質肯定比市麵至少高一個等級,葉晗規劃的價格在1200-1500元之間。
屆時可以做成精美的小包裝類型出售,衝泡方便,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飲茶習慣,價格看上去也沒有那麼貴。
至於頭采茶,對標的是貢品級彆,價格完全超出了大眾的購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