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被誇的張良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純粹是剛好碰上,真就剛好而已,當不得如此誇讚的呢。
秦始皇本來覺得一個想行刺他的人未必能夠為他所用,再加上滅國之仇,對大多數人來說,滅國大仇比天高,比海深,不可變更。眼下聽來,似乎,可能,也不是不能改的呢!
要不,讓人跟著張良點,等什麼時候張良改主意,有意為王者師,興邦定國後,他再想辦法把人收為己用?
秦始皇覺得,他不可能比劉邦差!
“皇後,你說留侯如此人物,突然要告老還鄉,朕如何舍得。”恰是因為張良的能乾,劉邦聽著張良被誇,心裡比自己被誇還要高興。
然而隨著天下大定,張良要走,劉邦萬般不舍,又不好強人所難。
“妾以為陛下是高興的。”想要得到呂雉安慰的劉邦注定失望,呂雉比誰都更了解劉邦,張良功成身退因為什麼,彆人不清楚,劉邦自心知肚明才是。
劉邦一看假麵具被呂雉戳破,行吧,他不裝,“朕不至於不能容人。”
呂雉道:“留侯何許人也,一向聰明,深諳為臣為人之道,自知功成理當身退的道理。留侯縱然不在朝中,他依然是留侯,陛下無須強留。不留反倒更讓留侯心中歡喜,感激於陛下不是?況且,留侯畢生所願已然達成,並無遺憾,陛下再讓他陷於諸多爭鬥之中,不過讓他徒增不喜,也傷了陛下與留侯的情分。”
不錯,劉邦是不太舍得張良走的,然而誰都清楚的知道,張良想走不是劉邦能夠留得住的。硬是把人留在官場上,難免傷了他們相互的情誼。
興邦定國,張良做到了,做好了,接下來該讓張良去過他自己想過的日子了!
“當年留侯歸於韓王時,陛下縱然有諸多不舍都放留侯離去,果真陛下得了天下,便不管不顧?”呂雉眼看劉邦有所遲疑,不妨把話說得更透。有用得上張良的時候,劉邦待人客氣,天下已定,劉邦倒是不比從前,硬要將人留下?
“朕豈有此意,朕不是正跟皇後討主意,想想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讓留侯願意留下,繼續輔佐於朕!”劉邦趕緊解釋,保證自己絕不是那不講理的人,更不打算來硬的。跟張良來硬的,他確定不是要把好好的助力變成刺向自己的刀。
“陛下但有難處,留侯不管身在何處都願意為陛下出謀劃策。”呂雉也算對張良有所了解,相信以張良憂國憂民之心,觀天下稍定,斷然不可能舍得天下陷入動蕩。
劉邦眼下最迫切要乾的事,張良想必也是心知肚明。
天幕的出現算是讓劉邦很多算盤都落空了。要說是好事或者壞事?再差的局麵劉邦都過去了,接下來彆管再怎麼難,也難不過從前。
“也是,不管在什麼時候,留侯從來沒有棄過朕。朕不能忘了。罷了罷了,留侯想走就讓他走吧。”劉邦終是鬆了口,呂雉立刻拍馬屁道:“陛下睿智。”
劉邦一眼掃過呂雉,他不會忘了天幕說過,呂雉為了
穩住劉盈太子之位曾向張良問計,張良確實給呂雉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把張良放走,往後呂雉想尋張良都不容易,如此呂雉還是勸他放人,不得不說,呂雉確實懂得分寸。
各自在心裡都默默肯定了彼此的一對夫妻,轉頭將注意力放到天幕上,他們繼續聽,繼續看。
【之後的事就不用說了,彭城和韓信出兵,項羽大敗,劉邦終於把他生平最大的敵人鏟除。漢五年二月,劉邦稱帝,史稱漢高祖。同年五月,漢高祖在洛陽南宮舉行慶功大典,大宴群臣。席間,觥籌交錯,君臣共飲。劉邦顯得特彆高興,當論及楚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天下時,劉邦道出其中的關鍵在於並用三傑,語中盛讚張良道:“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這是對張良的絕對肯定。高興之餘的劉邦要給張良封三萬戶,張良何許人也,豈能受此冊封,道與劉邦的相遇,會於留縣,因而張良自請封留縣足矣,這也是留侯的由來。】
【不過,項羽雖死,天下再次一統,並不代表劉邦無事。恰恰相反,新朝建,稍有不慎將會再次生亂。項羽的前車之鑒就在不遠,懂的都懂了。漢六年,劉邦已然大封功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