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呢,李世民是怎麼上的位,難道以為大家夥都不記得了?
【況且,作為一個儲君,未來的皇帝,他在聽《春秋》時本就是要通過史書知曉人性之惡,學習帝王之術,他本該牢記將這些惡行棄之,學著好。因為聽到惡,乾脆將整本書都棄了,這是一個未來帝王該有的態度?人都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何況一本書。讀書用人,不取之精華,棄之糟粕?用人以長,避人之短?李弘連這樣的道理都沒有領悟到,大抵他也隻有仁德而已。】
作為帝王們,必須得同意這一點,用人讀書,豈有用十全的人,也有全是歌頌之書。善惡本是對立也是互存的,要求太高很有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秦始皇不可避免的想到自己的兒子扶蘇,仁德個屁,仁德有什麼用?
如果一味仁德能坐穩江山,誰也不用擔心,他一準仁德到底。
可是想當好皇帝必須得學好手段,跟人鬥心眼更是無可避免。羋商臣這樣的人該是他們這些當皇帝的該警惕的對象,李弘怎麼能因為嫌棄這人乾的不是人事,連帶著《春秋》都不讀了?
秦始皇感受到一陣陣濃濃的惡意,再一次體會到扶蘇給他帶來的壓迫。嗯,也算有點小安慰吧,畢竟不是隻有他生了一個蠢兒子。隻知道所謂仁,所謂德的蠢兒子。
【我並不是說仁德不好,可作為一個儲君,未來的皇帝,如果他隻知道仁德,注定他當不好這個皇帝。瞧瞧李治,他也曾被李世民誇讚仁厚,李治缺當皇帝的手段和心計嗎?該殺人的時候,哪怕這個人是他的親舅舅,一但他危及他的皇權,李治不是照樣毫不留情的解決掉?坐上皇位的人,一但沒有能力,在他下方的人就如同餓狼瞧著一隻待宰的羔羊一般盯著他,隨時隨地都會有人衝過去要他這個皇帝的命。羋商臣的事該是給李弘一個警醒,讓他既該守住自己的分寸,同時也要預防有人欲取他而代之。】
【連《春秋》微言大義都讀不下去的李弘,李治和武則天聽說後會是什麼樣的反應不得而知。不過,李弘這份仁心也並非一無是處,漸漸長成的李弘也開始參與朝政,當時朝廷大量征兵,按大唐律法規定,那些逃亡或者期限內沒有報到的士兵會被處死,家人也要充官。李弘為此上書進諫:“臣聽說軍隊征兵,但凡沒有及時報到的全家都會被牽連,有的甚至沒被斷罪就被囚禁,人數眾多。但當中有因為疾病才逾期不到,或者途遇山賊、渡河遭難、畏懼逃亡、身負重傷等多種情形,軍法卻要連坐他們的親屬。臣認為軍法該兼顧實情,如果不是戰死就被定罪或者備注逃亡,並牽連他們的家屬,實在(有冤)值得同情。臣希望可以修訂法律,以後家中有士兵逃亡,也不用受連坐之罪。”】
這回的主意出得不錯,像一個太子的樣子!
秦始皇是連連點頭,律法也不該一成不變,該改就得改。
到了呂雉這兒,大漢律法隻管大體上的內容,其他的並不怎麼關心。
反倒是劉徹,一個一心要打仗的皇帝,他可是無時
無刻不思如何想方設法征兵,
李弘提出的問題他倒是沒來得及在意,
現在知道了,須得讓人注意著點,萬不可一概而論。
真正的逃兵該株連就得株連,反過來要是遇上各種問題,因為自然原因或都意外造成不得不成為逃兵的結果,就不能一味株連。
“聽見了?”既然覺得這個辦法好,劉徹立刻直問一旁的臣子,自有人出列答應,保證一定會把事情辦好。
【李治聽到李弘觀察到律法的漏洞,豈有不改正的道理,那個時候,李治和武則天想來都是挺滿意於李弘的,這也算是李弘在政治上第一次表態出主意。關於李弘仁德的記載,還有李治和武則天出行東都洛陽,命李弘監國,適逢關中地區遭遇旱災,鬨起饑荒。李弘親自巡視士兵的糧食,發現有吃榆皮、蓬實充饑的人,就命令家仆發放米糧以保證供給。】
【還有另一件事,就是李弘偶爾發現被武則天所殺的蕭淑妃所生的兩個女兒,即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被囚於宮中,且至今尚未出嫁,李弘即上書請李治準他們二人出嫁。李治允之。這件事在不少人認為李弘和武則天關係不好的開始,以為武則天必要李弘嫁了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而不滿。我隻問一句,有這個必要嗎?】
【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這些年被遺忘得徹底,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