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禦書房的奏折處理速度奇快。
康熙和阿哥們飛速處理完打擾他們乾正事的障礙,開啟家庭會議。
在此之前,三阿哥沒有寫過小說,但他看過不少,多少有點經驗,至少比康熙和其他阿哥更有經驗一些。
這本小說,他也不願假他人之手。
首先,就是最基本的步驟:取材。
三阿哥言之鑿鑿地表示:“隻有收集到足夠的素材,才能拚湊出胤祚的全部形象,讓筆下的他更有靈魂,而不是停留在片麵。”
這話說得有點虛,九阿哥和十阿哥聽不太懂:“什麼意思啊?”
四阿哥組織了一下語言,儘量讓幾個年幼的弟弟都能聽懂:“六弟在你們麵前是個好哥哥,可他在汗阿瑪麵前是個調皮的兒子,在烏庫媽媽麵前是個尊敬長輩的晚輩,隻有把這些全部組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他。”
九阿哥聽懂了,又不是特彆懂:“可是在我們麵前的六哥也是真的六哥,不是彆人假扮的啊。”
這個角度真實又刁鑽,令人著實不好反駁。
四阿哥想說“是真的,就是不夠全麵”,又覺得這話沒法說服九阿哥。
他猶豫一瞬,還在思索該怎麼措辭,就聽太子接過了話:“那你們不想知道胤祚在彆人麵前是什麼樣子的嗎?”
九阿哥十阿哥連忙點頭,怎麼不想呢?他們可太好奇了!
他倆開始記事的時候,六哥成天地往外麵跑,他們隻在收到禮物或者玩玩具的時候聽彆人說“這是你六哥做的”“這是六阿哥送的”,身邊許多吃的用的穿的玩的都是他做的送的,有一種被六哥包圍的感覺。
想見汗阿瑪,他們倆還能跑來乾清宮,想見六哥……嗯,排隊等著吧。
好奇一點點、一天天地積攢著,越來越多,得不到紓解,可六哥回宮的頻率實在不高,相處的時間不多,了解得不夠深刻。
“唔,原來這就是片麵的意思啊。”九阿哥恍然大悟,“我懂了。”
四阿哥:“……”明明他和太子說的內容差不多啊。
有點鬱悶,又不得不承認太子比他年長,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都更得心應手,政務上是,弟弟們上也是。
但是,彆的他都可以讓,六弟不行!四阿哥的弟控之情熊熊燃燒。
太子若有所覺地回頭,看到四阿哥正在燃燒鬥誌。
弟控的世界不需要過多交流,隻一個眼神,太子就知道四阿哥朝自己發動了戰爭。
很好,他也不會讓的!太子暗暗握拳。
三阿哥並沒注意到身邊這場沒有硝煙的兄弟戰爭,繼續主持會議:“取材後得捋一捋時間線,把某些重點情節標注出來,到時再確定究竟是按照時間順序寫,還是把精彩的引人注目的情節寫在前麵,采用倒敘的手法,或者是利用插敘的方式豐富細節。”
以上都是他從胤祚的那些小說中學來的技巧,不得不說,十分好用。
而他聽起來較為專業的解說和自信的態度,也令康熙和其他阿哥對他產生了一定信心:沒準胤祉/三弟/三哥真的能寫出一本好的小說來呢。
家人信任的眼神令三阿哥有些膨脹,給每個人都發了一疊紙。
“每個人都寫下自己和胤祚私下相處時發生的事,越詳細越好,寫完以後再搜集起來做個總結。”
當兄弟這麼些年,一起吃飯、睡覺、闖禍、挨打,他們其實很清楚胤祚是個什麼人,所以搜集資料並不是為了拚湊他的全部,單純就是好奇。
好奇他私底下跟彆的兄弟相處時,究竟是什麼模樣,會不會偷偷說自己的壞話,會不會說喜歡其他兄弟比自己多……諸如此類。
會議進展得很順利,結束後,每個人都帶著那疊紙回了房間。
兩天後,康熙和阿哥們聚集到一塊,驚愕地發現九個人的回憶積攢起來竟然隻有薄薄的一疊。
翻開一看,父子九人:“……”
好家夥,不愧是親父子!
原來,康熙和阿哥們全都懷抱著空手套白狼的想法,隻想知道胤祚和彆人是怎麼相處的,不想把自己的珍貴回憶送出去。
結果,想法撞車,裡麵寫的全是多人聚會的場景,重合度極高。
就連回憶的主持人三阿哥都使了心眼,沒法理直氣壯地指責他人。
唯有九阿哥和十阿哥年紀尚小,沒太多心眼,老老實實地寫了。
可他們和胤祚相處的機會不太多,就算不隱瞞,回憶也隻有薄薄的幾張紙。因為兄弟倆經常在一起,紙上的情節重合度九成九,隻能用一份。
兩小隻已經在啟蒙,認得很多字了,見親爹和哥哥們拿出來的內容比他們倆還少,都驚呆了。
九阿哥小臉通紅,憤怒指責:“你們耍賴!”
十阿哥氣哼哼地憋出一句:“乾活不積極,思想有問題!”
這話還是哥哥們拉他倆在禦書房有難同當時說的話,也是胤祚小說中的台詞,可把康熙和幾個阿哥給燥的。
 -->>